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礼仪专家在礼仪课上,搞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礼仪专家在礼仪课上,搞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学员扮作送水工,自己扮作客户。

送水工敲了三下门,进门,把水搬到屋子里。专家指出了送水工礼仪方面的三个细节问题:敲门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没有自带鞋套。于是,送水工和专家又来一次表演,一切按照专家指点的那样做。所有的动作结束后,送水工仍然站着看着专家。专家说:这位同学,你可以下去了。

学员说:如果有人给我送水,我常常不好意思让人家换鞋,宁可自己拖一下地板。还有,送水工离开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声谢谢。

专家呆在那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个事例材料,它的审题不同于事理材料。一般说,事例材料的审题方法有:抓住关键词法、因果分析法、矛盾分析法、角度分析法,其实真正审好题,常常是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一是专家,一是送水工。 可以说在礼仪课上的表演,他们都是不成功的。专家给送水工指出了三个细节上有问题,送水工给专家提出了两个问题。 说明什么?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缺乏礼仪,人人都要加强礼仪修养。 材料的含意重点是在“专家”这里。(经验告诉我们,事例型材料作文的立意重点往往在最后几句话上。) “专家呆在那里”,说明什么?送水工的委婉的批评,专家意识到了,有所领悟。即使是专家在上礼仪课的时候,也在礼仪上出现了问题。礼仪时时刻刻都得讲究啊。 为什么专家犯错了呢?可能是平时修炼不够;可能是平等、尊重的意识不强。 专家的问题更令人深思! 从这则材料透露出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的中国,许多人已不那么讲礼仪了。否则就不必上礼仪课了;礼仪课上也就不会出现礼仪问题了。 怎么办?礼仪看似表面的举止言行,其实是道德、修养问题,正所谓礼由心生,没有仁爱思想,如何上课训练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加强道德教育、加强修养教育、加强仁爱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们的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③⑥④②⑤①    B. ③⑥④⑤②①    C. ①③⑥④⑤②    D. ①③⑤⑥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次月考试题虽然简单,但题型对于一年级新生不是很熟悉。

B. 英俊潇洒而又会跳街舞的我们学校一年级的男生,非他莫属。

C. 李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要向人民交“满意答卷”的话语,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D. 每逢节假日,商家都会打出商品降价若干倍的广告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小明学习上勤勤恳恳,诲人不倦,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B.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C. 读书如果不探究书中的义理,感悟书中的情感,只注重华丽的辞藻,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D. 思想的伟大不在于能否容纳琐碎小事,而在于能否用自己的影响使小事变成大事。漠不关心小事的人也不会对大事真正感兴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jié] 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zhòu] 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作者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漂荡在无边江面上。

(3)《诗经·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反衬氓的不可捉摸。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