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次月考试题虽然简单,但题型对于一年级新生不是...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次月考试题虽然简单,但题型对于一年级新生不是很熟悉。

B. 英俊潇洒而又会跳街舞的我们学校一年级的男生,非他莫属。

C. 李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要向人民交“满意答卷”的话语,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D. 每逢节假日,商家都会打出商品降价若干倍的广告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应该是“一年级新生对于题型不是很熟悉”;B项定语顺序不当,应该是“我们学校一年级会跳街舞而又英俊潇洒”;D项减少降低不能用倍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小明学习上勤勤恳恳,诲人不倦,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B.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C. 读书如果不探究书中的义理,感悟书中的情感,只注重华丽的辞藻,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D. 思想的伟大不在于能否容纳琐碎小事,而在于能否用自己的影响使小事变成大事。漠不关心小事的人也不会对大事真正感兴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jié] 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zhòu] 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作者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漂荡在无边江面上。

(3)《诗经·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反衬氓的不可捉摸。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   ②舣船;使船靠岸。

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垓下              壁:营垒。

B. 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C. 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王:让……称王。

D. 项王身十余创            被:遭受。

2.关于文中划波浪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 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 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 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 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