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 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 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 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达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C.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D. 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 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1.BE 2.①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②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他个性率性、张扬,重视感情,又难谙人情。 ③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公认。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④他的成功,居然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3.①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挨批斗时,再苦再累,一译诗,眼里只有翻译。) ②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奠定他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和受到朱光潜、钱钟书的影响。) ③淡泊名利,热爱并执着于自己的翻译事业。(“北极光”奖杯束之高阁。) ④工作投入而有规律。作息像钟表一样。 ⑤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关注《参考消息》和《海峡两岸》,时刻怀揣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焦虑。) 【解析】 1.试题分析:C“并不在乎”说法不严谨;A早已得到公认; D是“写信”请教。 2.试题分析:注意对3——5段内容的筛选,重点注意段首句: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内外公认。然后再进行提炼。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许渊冲“奇”在何处,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注意区间的确定,第二段是“题干中的话”,然后是三个段落,第6段“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文意发生转换,由此确定区间为3——5段,提取段首句进行整合即可。 3.试题分析:通过文中的事件提炼人物的品格,注意从主客观的角度进行概括,主观方面“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淡泊名利”“工作投入而有规律”,客观方面“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

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民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变革教育的神器,正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一样,来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

的确,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世界。而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上个世纪60年代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提出机器教学,就提出“学校消亡论”了。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努力与投入,力度也远远大于商业。

但是,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报告表示,美国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美国各州网上学校总共提供53.6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180万名中小学生至少选择一门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据统计,全美共有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无疑,这也只占了全部学生人数的很少一部分。

据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

教育变革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是由远及近的,天文学是科学家族的老大哥,伽利略的天文学之后,是牛顿的物理学,人类开始探索物理现象与规律。

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生物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现象。但是,总的来说,人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还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变革受到的制约就更加多一些。这就是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原因所在。

总之,教育要想解决人的问题,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要指望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革命就能把教育问题解决了。这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的。

(节选自朱永新《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上课程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美国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包括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

B. 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发布了呼唤变革教育的报告,许多政府出台了改变教育的政策,但是教育的变化却非常小。

C. 对于教育,事实上,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不满意,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满意的。

D. 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投入远远大于商业,但从变革的效果看来,后者却比前者显著。

2.下列哪项不能回答“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这个问题?

A. 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不能不受到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问题的影响和制约。

B.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并非必然能促成教育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C. 教育的科学基础,包括心理学与社会学发育还不成熟,人类对自身大脑的研究了解还很不够。

D. 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提出“学校消亡论”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相信,互联网既然能颠覆商业模式,也就能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

B. 作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学校形态的变化既是教育变革的标志,又是教育变革的条件。

C. 作者相信,在生物学世纪,人类一定能真正认识自己,解决教育变革的问题。

D. 作者引用数据和邓肯的回答,意在证明2011年之后,美国教育已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后,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武艺姝获得了“古典才女”的美誉。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的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说这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学生会招聘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__中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__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__,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__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A

\

往往

相反

因此

B

由于

不然

\

C

\

相反

因此

D

因为

往往

不然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到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5年,一项利用人体上皮细胞成功制造某种干细胞的重大科研成果将他第一次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在此之前,他并不被为人所熟知。

B. 根据2015年相关调查显示,俄罗斯互联网用户超过德国和英国,达700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互联网国家。

C. 作为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后期制作成为许多电影大片制作中的重头戏,能否点石成金常常是该电影赢得票房的关键。

D. 从技术层面来说,国内手机漫游费成本已几乎为零,并不需要更多投入,继续收取漫游费,其合理性在今天需要打上问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