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 6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 6岁小姑娘武亦姝最近成了网络名人,在2月7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决赛中,她以最高成绩摘得桂冠。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大赛评委的赞誉,更被网友夸赞为“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摘自《中国文化报》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表明我们社会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摘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白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浩瀚如云,那一首首绮丽的佳篇不知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佳期如梦,那一阕阕仄仄平平的诗词不知动容了多少人的意愿;凝眸望远,那巍峨巨章,滚滚词藻,不知激荡着多少壮士。 ——可如今,如今的地球村,便轻而易举地开工动土,将流淌了几千年的悠扬打断根茎,让现代,真正现代了。饿死文人的世纪当不能再花前月下,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沧海桑田时;当那摇落漫天芳华的梧桐兼细雨不再映入眼帘时;当峨冠博带,长袍轻袖已成齑粉时——疲惫了的心,该怎样才能释放? 没有去处!人,赤裸露的暴露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没有去处!文化,又岂是说去就去的,古往,又岂只是高楼大厦堆砌而成的? 季羡林大师曾倡议“国学”乃根本。中国的根,便在这儿,中国的魂,本就于此。古今多少事。悠悠,切莫让,文人骚客,在其心之初,梦之萌的地方,画上休止符。没有诗歌的世界。 我念,那红酥柔夷,香脂粉腮,定是难得的尤物;我信,那一枚红叶寄相思,蜀女的爱连梧桐叶也载不动的刻骨铭心,定是时空再移,也难再有的佳话;我怜,桃花血泪,落红流水,定是咳断了心肺,也诉不尽哀怨的相思——五千年,便就锤炼了多少凄艳、哀绝的佳话。 这些,你舍得丢吗?舍不得! 钱钟书不知倡议过多少次了,王国维大师也不知提过几遍,就连最“潮”的袁腾飞教授也倡议——人之根本,树之种粒,文化,丢不得!黑夜寂寥,无人对月怀吟,邀玉盘,端酒觞时,这黑夜,真就黑了,没了心中的那抹光,暗下的,又岂只是世界? ——由此观之,文化,不该丢,也不能丢。 莫忘,当听到“本草纲目”时,也要想想天青色雨下,一把纸伞,撑起的一颗千年执拗的心。 莫忘,当吃到不知油滚了几遍的炸鸡炸虾时,一枚艾叶,还香着,一艘龙舟,还游着。 莫忘,当一切都充斥着尖端科技时,这远古而来,早已泛黄的纸页,是其根本。于是,自己便懂得,雨天,行于舴艋中,缓步轻移,等一缕香,看一缕魂,悠长了,几世的缠绵。 ——文化于我 而今,依旧在我心中,永驻。 莫失,莫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理解材料内容,中西文化比较是当代中国热门话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探讨此话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虽说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不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选项,但墨守陈规、畏葸不前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唐诗宋词等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名片,继承国学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替代现代化建设。圣诞节等洋节是西方文化的表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它被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热捧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热捧不问初衷,崇拜因为赶潮,那就失去了追随的意义。由于中西文化并存交织、乱象丛生,如何对待就势必成为现实关切。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倡导文化批判精神,因而让学生针对国学热、洋节热现象发表见解,是践行新课标写作理念。 点睛:最好的立意:分析传统与时尚、国学与西方文化等辩证关系。如:①让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②可以洋为中用,改造文化传统;③在坚持国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④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⑤国学与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时尚共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等。二类立意:只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如:①弘扬文化传统,反对追求时尚;②时代在发展,时尚是必然;③月亮不是西方圆,文化还是国学好;⑤坚守国学是故步自封,大胆西化是与时俱进等等。三类立意:只就事论事评论武亦姝或圣诞节。如:①武亦姝用唐诗宋词点亮了人生;②背诵唐诗宋词可增进文化修养;③背唐诗宋词不能让中国现代化;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过圣诞无可非议;⑤圣诞节是西方人节日,中国人过圣诞是崇洋媚外等等。四类立意:脱离材料内容范围写作或由材料片言只语引申写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项羽之死》)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六王毕,四海《阿房宫赋》    B. 项王瞋而叱之《项羽之死》

C. 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D. 纵江东父兄怜而我《项羽之死》

 

查看答案

下列四组加点词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B. 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C. 虞兮虞兮奈何《项羽之死》      非吾故人乎《项羽之死》

D. 直夜溃围南出,驰《项羽之死》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B.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C.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D. 山东为三处《项羽之死》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内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B. 《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C. 根据文意,《阿房宫赋》一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D. 《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全文的中心观点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屈从、贿赂暴秦,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