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虽然作为黄河流经的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虽然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B. 在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推动下,内蒙古已经形成一条绵延上千公里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地区涉及10个盟市的“奶牛带”。

C.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日前在日内瓦开幕,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出席此次会议,并于3月 8日与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权治理的新路径”为主题的边会。

D. 目前,我国住房供应总量充足,但需求却难以平衡,高额的房价导致买不起房的城镇常住人员一直有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错误类型:语言逻辑错误:不具有转折关系,去掉“虽然”。“古今素有”重复。B.错误类型:语序不当,“绵延上千公里”应该放在“涉及10个盟市”的后面歧义--10个。C.错误类型:介词残缺,固定结构不完整,共同举办“以……为主题”。 点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句式杂糅都可用此法。第二,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以用此法。第三,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第四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第五,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的语音标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拍案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⑤国家人社部最近出台了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在大众自主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就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表明广泛地学习并能自省,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热闹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  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1.下面对本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赠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本诗首联既饱含深情,又充满哲理。

B. 许浑的“莫怪分襟衔泪语”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相同的离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诗的颔联把人间离愁归咎于门前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感情。

D. 无论权倾一时的苏秦,还是美貌盖世的潘安(即潘岳)都避免不了别离之痛,作者用他们两人的事例来说明别离之痛的普遍性。

E. 耕钓是作者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孟浩然《题张野人园庐》诗中的“耕钓方自逸,壶觴趣不空”的情趣有相似之处。

2.许浑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府檄摄其县。及摄长洲、华亭,皆有声。

浙东提举常平王华甫辟主管帐司文字。时,钱唐孙守常,朱熠守平江,吴君擢守嘉兴,皆倚嬖幸厉民,华甫病革强起,劾罢三人。震赞之也。

震曰:“民生蹶矣,岂宜重困之?”以没官田三庄所入,应之。补刻《六经》《仪礼》,修复朱熹祠,树晏殊里门曰“旧学坊”,置祭社稷器,复风雷祀,劝民种麦,禁竞渡船,焚一千三百余艘,用其丁铁创军器五百间。升提举常平仓司。旧有结关拒逮捕事系郡狱二十八年,存者十无三、四,以事关尚书省,无敢决其狱者。震谓结关犹他郡之结甲也,非作乱比况巳经数赦,于是皆释之。新城与光泽地犬牙相入,民夹溪而处,岁常忿斗争渔,会知县事蹇雄为政扰民,因相结焚掠,震乃劾罢雄谕,其民散去。初,常平有慈幼局,为贫而弃子者设。久而名存实亡,震谓收哺于既弃之后,不若先其未弃保全之,乃损益旧法。凡当娩而贫者,里胥请于官赡之。弃者许人收养,官出粟给所收家。成活者众。震论役法,先令县核民产业,不使下户受抑于上户。大兴水利,废陂坏堰及为豪右所占者复之。

移浙东提举,时皇叔大父福王与芮判绍兴府,遂兼王府长史。震奏曰:“朝廷之制,尊卑不同,而纪纲不可紊,外虽藩王,监司得言之。今为其属,岂敢察其非,奈何自臣复坏其法?”固辞长史,累进宗正少卿,皆不拜。尝告人曰:“非圣人之书不可观,无益之诗文不作可也。”居官恒黎明视事,事至立断,自奉俭,人有急难周之,不少吝。所著《日抄》一百卷,卒,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                    

(节选自《续通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B. 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C. 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D. 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进士第,即考中进士。

B. 浙东提举,提举,职官名。宋代设立,专门主管特种事务。元明沿其制,清以内务府大臣担任。

C. 《六经》是指《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 《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论语》《春秋经(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D. “私谥曰‘文洁先生’”中的“谥”,即“谥号”,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 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震任吴县尉,曾权摄华亭、长洲县,为官有声望,得到百姓认可。

B. 黄震不愧为中国古代集勤、俭、能、直于一身的清官、好官。

C. 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可以看到黄震的思想境界和高尚人品,而且还可以了解黄震的治学和创新理念。

D. 黄震不论担任什么官职,都心系百姓,为官正直,体现了“以民为本” 的处事准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倚嬖幸厉民,华甫病革强起,劾罢三人。

(2)居官恒黎明视事,事至立断,自奉俭,人有急难周之,不少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常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B. 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却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C. 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D.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2.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作者借“乡野里的青蒿” 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