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 ②④⑥⑤①③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⑤③①④②⑥    D. ④⑥⑤①③②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浏览这段文字,把握中心意思,然后再浏览所给的小句子,寻找提示性的词语,比如关联词、反复出现的词。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各处横线的上下文。题中顺序要合理,先介绍位置,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再介绍海拔、气候。⑤应排在第一句,据此可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题中这段文字主要是逻辑顺序顺序展开。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比如题中的④中代词“这”。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对于本题的材料,应先介绍位置,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再介绍海拔、气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房价。”尹伯成表示,全国房价总体上应该下降15%~20%左右才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才能调动消费需求的回升。

B.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我们应采取各项有力的措施沉着应对。而应对措施是否正确,措施的力度是否足够,措施的进度是否快速都将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C. 为加快交通建设,尽快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我省交通发展的新思路。

D. 之前发生的 “苏丹红”、“结石宝宝”、“OMP”等食品安全事件对广大市民是非常熟悉的,而近日发生的广州“瘦肉精”中毒事件又使市民忧心忡忡,大家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食品安全法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B. “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C. 哈尔滨大桥垮塌、山东威海居民楼爆炸、济青高速淄博段特大车祸……一个个悲剧如影随形。人们不禁要问:安全监督部门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D. 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年舂锄不言休

我国学术界曾将饶宗颐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在钱锺书心申,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则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是潮州首富,又是当地著名学者.饶锷致力于考据学,家中藏书10万卷.他为儿子取名“宗颐”,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理家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饶宗颐三四岁时,父亲便教他诵读经典.10岁时,他已经阅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等古籍,并跟随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

1930年秋,14岁的饶宗颐以优异成绩考入潮州金山中学学堂.当时在潮州能考上金中的,都相当于“举人”,享受礼遇.但饶宗颐觉得“在学校获益不大”,入学后没多久,就回家自修,开明的父亲并未反对。16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

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抗日战争爆发后,饶宗颐曾在中山大学任艺文纂修,同时加入顾劫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潮州沦陷后,饶宗颐不得不辗转于广东香港之间。父母早逝,战乱动荡,让他较早地参透何为心元挂碍。他一生面对逆境,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

在香港,饶宗颐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善本、孤本,为以后的治学打下了基础.1952年,并无大学学历的他受聘成为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饶宗颐主讲目录学、文字学、《楚辞》扣汉魏六朝文学,他的潮卅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受到学生欢迎.港大授课之余,饶宗颐还前往新亚书院讲授“老子”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敦煌学,

饶宗颐不喜欢政治,专心治学.他将著述又涉政的人称为“早达”,“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一。但他也关注世道人心。当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股市大跌,每天都有股民跳楼自杀,饶公亲自书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很大,每个约一平方米,由香港政府出资,按照原始尺寸,在大屿山建了“心经筒林”,来安抚市民的心灵.现在已是香港市民寻求心灵慰藉的一个重要去处。

在日常生活中,饶宗颐为人谦虚,待人真诚,就是陌生人想与他讨论问题,他也会热情交流,不会高高在上。他对“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表示不敢当.2003年,香港大学设立饶宗颐学术馆,他给学术馆取名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c,意思为“这是香港大学里面的一闯小学校,我在这里做点小学问”。

1954年,饶宗颐在日本研究甲骨文.同年到剑桥出席第二十三届东方学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论文((老子想尔注》,从此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法国汉学家戴密微邀请他到巴黎整理敦煌经卷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饶宗颐系统地研究了道教文献资料,并出版了《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

这本书引发了欧洲研究道教的热情,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把此书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戴密微很欣赏饶宗颐诗、词、赋方面的才情,曾邀他同游瑞士.1962年,经戴密微力荐,饶宗颐以甲骨学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了玎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

“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饶宗颐1949年离开大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藉由中山大学邀请,63岁的饶宗颐回到朝思暮想的广州,感慨地说:“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晚年游历祖国。

饶宗颐前往莫高窟考察,虽然他以敦煌学研究而闻名于世,此前却从未到过莫高窟.饶宗颐在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同行者问:“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有什么好看的?”饶宗颐回答说:“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离开敦煌后,饶宗颐叉到了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仔细地考察每一样藏品,有时候还要到库房里看。

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被尊为国学泰斗,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饶宗颐,称赞他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

不论何时,饶宗颐都像他自比的那样“辛苦待舂锄”,百年不休,他曾说:“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个不可知的斑点,亦像一根芦苇,很容易被一阵风所摧折……面对无限的宇宙,永远的岑寂给人以无限的恐惧.在无限的周遭,处处可以是中心,而何处是圆周,却煞费思量。”(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饶宗颐)特别喜欢一句话,“万古不磨意,江流自在心”,这里的“万古不磨”,就是我们常说的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自在”是佛教的话,就是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肖莹《饶公印象记》)

②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中、英、法、日、德、印度等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因此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过去不少人以为他的艺术创作只是治学之“余事”,但近30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上新法选出,业界公认其成就绝不在学术之下.(刘伟忠、姜舜源《一代通儒饶宗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颐的家境优越,深厚渊博的家学为他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儿时名师的教导为他日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B.饶宗颐在香港大学教书,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仅因为他的潮州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所以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C.饶宗颐在法国系统研究了道教文献资料,其著述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将他的《老子想尔注》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

D.饶宗颐从未到过西北大漠戈壁,对海市蜃楼感到十分好奇,为“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他在前往敦煌的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

E.饶宗颐在阔别大陆多年之后,重新回到故乡。已届花甲之年的他心系国家发展,决心游历各地,考察丰富的文化资源,耕耘不辍。

(2)、中外学者非常敬重饶宗颐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引用了饶宗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举两个例子作具体分析。

(4)、饶宗颐所说的“三不朽”和“自在”在他自己身上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推迟会议

周波

东沙上任后的第三天,办公室主任进来请示:镇长,什么时候开会?当时,东沙正埋头看手中的材料。他一言不发地拿眼瞧了瞧主任,心里思忖:我才到岗几天啊,开会可不是随便想开就能开的。既然已是镇长,上台就要讲有分量的话,可脑袋空空讲什么好呢。他觉着自己的状态和傻瓜没啥区别。东沙见主任还等着,应付道:再说吧。

换岗到乡镇工作,对东沙来说,确实有许多事还不很明白。可他又不敢多去问别人,怕人家怀疑自己的能力。要知道在县城工作时候他是干得顶呱呱的,否则上级也不会派他来乡镇。头一回去乡镇工作,得给人一种鲜亮的感觉,他突然发现自己也有痛苦的心事。

这几天,一到晚上东沙就窝在家里上网。老婆如晶笑着问:才去乡镇几天,像换了个人,懂学习了呢。他长叹一口气:不学怎么行,前天学土地法,昨天学招投操作,今晚研究一下咱们市里的社保问题。如晶抿嘴一笑,说:这个可以请教别人。东沙苦笑着说:我何尝不想这样,就怕别人误解。

那天,大概一个星期后,主任又来请示:镇长,会议什么时候开?东沙还像上回一样埋头看手中的材料。他抬起头,思索了一阵,说:再缓缓吧。然后,东沙起身出门。

那天他特意去拜见几位前任镇长,想讨教几招。不过,大家的意见很快让他糊掉了脑子。一个说只要牵住工业牛鼻子就行;另一个说要抓旅游;还有一个说镀镀金就行了,别把自己身体折腾坏了;当然也有老镇长劝他照自己的心路走。他心烦意乱地打电话给如晶:晚上不回家了。

半个月后,主任又来请示:镇长,会议什么时候开?东沙当时刚从下面村里调研回来才进办公室。他看了看主任,微微一笑说:等忙过这阵子吧。主任走后,他心里想:我快不傻了,等不傻了再说吧。

第三个星期的时候,主任又来请示:镇长,会议什么时候开?那天,东沙的心情格外的好,东沙说:你可以准备了。主任显得很开心:讲话稿我早就写好了,您看看。东沙却把讲话稿放在一边,问:下面有啥反应没有?主任说:大家都在议论,这么久了,新来的镇长还没开干部大会。东沙又问:还有啥情况?主任说:都说您在调研,看来有的放矢,接下来估计有大动作。东沙笑着说:嗯,好,你先去吧。

主任走后,东沙就提着茶杯靠在窗台前。阳光很灿烂。他想起自己刚当科长那会,原先科长位置有很多人竞争,最后,领导把机会给了他。他当时就有预感,自己有可能要接副局长班了。于是,他更加认真地工作。不出所料,两年后很顺利地当了副局长。他于是认准了,凡事总有因果,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第四个星期来临的时候,东沙更加积极地下村入企进行调研。他对同去的主任说:你写的讲话稿我看过了。主任紧张地问:镇长有什么需要修改的?东沙说:不用修改,会议通知可以下了,放在下周一上午吧。

东沙上任后的第一次大会终于如期而至。当他精神饱满大步流星地走向主席台时,他感受了众人充满期待的目光。大家起立鼓掌,迎接他们的新镇长。有那么一会,东沙感到有一阵心虚,不过很快改变过来了。在那个充满神奇的上午,东沙对着麦克风一口气脱稿讲了两个多小时。所讲内容非常“接地气”,针对性很强,句句切中肯綮,博得阵阵掌声。期间,他多次起身激动地挥臂振呼,全场气氛一次次被引向高潮。此时,那份早就准备好的讲话稿则静静地一直摆放在桌台上。

会议结束的时候,主任来东沙办公室。东沙说:你坐,下面反应怎样?主任两只手不断地搓来搓去,轻着说:镇长,你真厉害!脱稿居然讲得这么精彩。东沙笑着说:你讲稿写的有文采,什么时候写的?主任说:按照惯例,你一到我就写好了。东沙泡了杯茶,说:我没按你的讲话稿念。主任不好意思地说:这样反而好,但我有压力。东沙不解地问:你有什么压力,有压力的应该是我。主任说:像你这样有水平的镇长,我这个主任不好当。东沙一听,顿时哈哈大笑,心里想:我终于不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23期,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东沙刚到镇长任上,一再拖延早就该开的会议,吊足了属下的胃口,要通过这种方式看看“下边的反应”,可见他深谙为官之道。

B.东沙向前任镇长们请教,得到的意见和建议五花八门,让他不知如何是好,这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所面对的是个十分棘手的烂摊子。

C.“不用修改,会议通知可以下了,放在下周一上午吧”,这句话暗示此时东沙镇长已胸有成竹,为下文写他脱稿演讲并获得成功做铺垫。

D.作品细节描写虽不多,但生动传神。最后一段“主任两只手不断地搓来搓去”,这一细节就很好地表现了主任的惊喜和忐忑的心理。

E.小说以“推迟会议”为题很恰当,“推迟会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东沙这一人物形象也在会议的“推迟”中得到很好的刻画,真实而丰满。

(2)、请结合全文,简析东沙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你对“按照惯例,你一到我就写好了”这句话的背后的深意有何认识?

(4)、“凡事总有因果,不打无准备之仗”,结合文中东沙的履职经历和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