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两项是 A. 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备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两项是

A. 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备战,把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一心扑在工作上,宵衣旰食,兢兢业业。

B. 他的父母都是体育爱好者,休闲时常去打羽毛球、游泳,耳濡目染下,他对体育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报了体育新闻专业。

C. 每次参加车展,都会看到各大经营商使出浑身解数,不必说秀色可餐的车模,单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了。

D. 中国女排无可争议的第一主攻朱婷对采访总是敬谢不敏,她说,媒体太过热情会让她迷失方向,前路漫漫,不能因眼前的赞誉而忘乎所以。

E. 今年冬季,任有一些地方出现“供暖不暖”的问题,虽然居民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但结果差强人意,问题没有解决。

 

B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收到影响。此处符合语境;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起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用于此处不合语境;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用于此处正确; 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此处不合语境;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此处不合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阁楼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 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练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练字的典范。

C. “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 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 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1.对下列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B.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C.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D. 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B. 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C. 外艰,是指外放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D. 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                       

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B. 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               

端。

C. 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D. 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一个农民的书写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毕业后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1971年,偶然的机会,他上了西北大学。

他以为结束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到陌生的城市去。可是,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在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他的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对人离开土地之后怎么办的迷茫和追问,更有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人性异化扭曲时充满批判的矛盾心情。“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贾平凹说。

他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在他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那时,贾平凹经常回去,愿意早早看到迎在半路的父亲,愿意听熟悉的那一声“平回来了!”可是现在的家乡对他而言,越来越是一个概念。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像是有了疤的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了荷花,愈开愈艳,却不再属于我。”他清醒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在一步步消失,农村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出。他不知是该歌颂还是去批判。他能做的,是用《秦腔》为故乡的过去树一座纪念的碑子,借主人公夏风,他似乎有意识地谴责自己离开土地后精神上的背叛,也记录了乡村变化中的哀伤。

《秦腔》后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他常常以获奖者的身份出现于各种颁奖典礼。他的头衔越来越多: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书法家等。他自称不善交际,不会说话,实际上,浓厚纯正的陕南方言,却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熟知,他的作品以多种文字翻译,走出国门,抵达广泛的阅读领域。

所有这些,于他只是风清云淡。即使获奖,也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在他心里,自己就是手艺人:文章写得好,就是活儿做得漂亮。他体味写作里边的甘苦,如同农民种田耕作时的欢乐和满足。在他这份憨厚朴素下,掩藏着万丈雄心,那就是剖析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

多年前,村里生产队的公房要处理,他的父亲让他置办一套。他有点不屑:谁还回来再住那个东西!他走得那么决绝洒脱。可是现在他发现,不管走得多远,自己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他的视线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农村。即使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

贾平凹接纳并沉浸其中。似乎这样,才更能唤醒自己的农民本色。在他的《六棵树》中有一棵痒痒树,一旦移入城市,就失去了根和生命。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棵树。不过,这棵树虽然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却又超越于此,怀着悲悯之心一次次地回望并反思。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写作的民间视角。正是以这样的身份认同和视角,他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如此,农民贾平凹的书写,是棣花村的幸运,是农民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贾平凹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了大学,原以为跳出了农村,踏入了幸福之门,然而离来的忧伤和烦恼却一直追随着他。

B. 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

C. 贾平凹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父母在时,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当父母相继离去后,故乡越来越是一个概念了。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

D. 贾平凹离开家乡几十年,但他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秦腔》是贾平凹为故乡的过去树的一座纪念碑,他借主人公夏风,有意识地谴责那些离开土地后精神上背叛的文人,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B. 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他常常以获奖者的身份出现于各种颁奖典礼。而他对于获奖,却经常说“获奖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

C. 贾平凹将自己定义为手艺人角色,而他对这个手艺人的要求却是剖析他所处的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

D. 但现在为止,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这都是贾平凹决然洒脱离开农村后的一种心理赎罪。

E. 贾平凹就像他的《六棵树》中的那棵痒痒树,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并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以一个民间视角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3.请结合文意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农民贾平凹的书写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这一看法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具

魏 炜

海森是一个二流演员,他的经纪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大富翁费德诺聘请他去给父亲老费德诺演场戏。老费德诺病重住院了,费德诺先生本该在医院里陪着他,但费德诺先生很忙,根本挤不出那么多的时间。但他又怕这事传出去会败坏自己的形象,这时他就想到了和自己长得很像的海森。

海森是个演员,经过两天的练习,已学得惟妙惟肖,就连费德诺先生本人也分辨不出来。再戴上根据费德诺先生的面貌特制的橡皮面具,简直就是费德诺先生再生了。他就和费德诺先生签下了合同,正式演出了。

第一次走进病房时,海森还有些忐忑,他老老实实地坐到床边。老费德诺先生看到他到来很高兴,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他童年的趣事。海森不敢搭腔,只是在一边不时地应和一句,或是笑笑。但老费德诺先生似乎已经很满足了,脸上一直带着微笑。海森看规定陪护的时间到了,就站起身来。老费德诺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乞怜地望着他,“再陪我一会儿吧,我知道你很忙,但我真的想跟你再说说话呀。好吗?”海森看到老人眼睛里那份热切的期待和隐隐的凄楚,不忍拒绝,就又坐到床前。老费德诺先生又说了10分钟,这才和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并热切地要求他明天准时赶过来

一出医院,经纪人就递给他一张支票,海森高兴地收起了支票。这时,过来一个年轻人,声称是《太阳快报》的记者,听闻费德诺先生放弃了很多生意,每天都赶到医院来陪伴父亲,很是感动,特地来采访的。

海森不愧是一个演员,很快就酝酿出了情绪,来了一个现场表演。他诉说了自己对父亲的爱,诉说了父亲对自己的好,说到动情处,还流下了几滴眼泪,感动得记者眼圈儿都红了,不失时机地给他拍了一张大特写。

第二天一早,费德诺先生就打来了电话,说《太阳快报》登出了那篇专访,非常精彩,有很多人打电话对他表示敬意,还有几个合作伙伴要尽快跟他签订供货合同。他要提高付给海森的酬金,还要把合同期延长。

之后,海森继续如约赶到医院,慢慢地他不仅听老费德诺先生说话,还给他讲些笑话。老费德诺经常笑得前仰后合。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这天下午,海森像往常一样赶到医院。老费德诺脸色很不好,主治医生告诉海森,老费德诺的血液化验中发现了一种病毒变异。这种病毒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抑制它,它会要了老费德诺的命。

海森立刻给费德诺先生打了电话,通报了老费德诺的病情,恳求他抽出一些时间到医院去陪陪老费德诺,这可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了。

费德诺连连推辞:“我没有时间,希望你能多陪陪他,我可以给你更多的钱。”

海森生气了,“费德诺先生,在你的眼里只有钱吗?他是你的父亲,他现在需要你。”

费德诺也生气了,“不用你来教训我,我知道该怎么做。请你按照合同做,不然……”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海森将面临巨额合同赔款。

海森给气病了。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海森开上了玩笑:“你不会说是在我的血液里化验出了变异的病毒吧?”医生点了点头。海森猛地一惊,愤怒地吼道:“费德诺,这个混蛋,他骗了我!他是制药公司的老板,是赫赫有名的病理学专家,他一定猜到了老费德诺身体里的病毒有传染性。这个混蛋,他让我替他得了病!”

第二天下午,又到了他该去陪伴老费德诺的时间。他本来已经恨透了费德诺,下定决心不再替他装下去了,但时间一到,他就再也坐不住了,还是悄悄溜出医院,换上了行头,戴上了面具,赶到了老费德诺的病房。

老费德诺躺在病床上,有气无力地对他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海森笑了,“为什么不来?我听到了好几个笑话,一定要讲给你呢。”

老费德诺欣慰地望着他,点了点头,眼睛里竟闪烁着泪光。他一挥手,从门外进来两个年轻人,他们是老费德诺的律师。老费德诺对海森说:“先生,请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已经立下了遗嘱,要把财产全都转给你。”

海森一愣,“你早就看出了我不是你的儿子?”

老费德诺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辛酸,“儿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自打你一进门,我就看出你是假冒的了。但我很喜欢你,孩子。你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我每天都在盼着你来呢,就连那个可怕的病毒,也被你的快乐赶跑了。我真要谢谢你啊,孩子。” 

海森更是惊愕了,“你都好了?那,那个病毒……”老费德诺得意地笑了,“那是我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就是要考验考验你,我的孩子。”

海森心下一松,伸手准备去揭下脸上的面具。

老费德诺拦住了他,“别揭掉它,孩子。”

海森愣住了,“你都知道我是假冒的了,我还戴着它干什么呢?”

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

海森点了点头,重新又把那个费德诺的面具戴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海森的经纪人介绍他去替代富翁费德诺陪护他病重的父亲,他很卖力模仿费德诺,并在陪护的时候用尽各种笑话取悦老费德诺,这一切都源于他需要钱。

B. 小说中的标题“面具”有丰富的涵义,它既是指费德诺用来欺骗父亲特制的橡皮面具,也指向海森和费德诺的充满欺骗的伪善面孔,极具讽刺意义。

C. 当海森被当成费德诺被《太阳报》记者突然现场采访,海森说到了自己对父亲的爱,父亲对自己的好,感动了记者,这些都是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演员。

D. 老费德诺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悬念顿生,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2.小说中海森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说到海森得知身份早已暴露,准备揭下面具时,“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一点希冀吧!’”这句话,既是理解老费德诺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