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下列对这种事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待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副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 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 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DE 2.①孤寂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②不舍之情,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鱼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匿情怀。 【解析】 1.D项颈联意思应为: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伸伸向远方,黄河奔流入海的涛声在远远地回荡。意境苍茫。在诗人的笔下,山活了,树活了,水也活了,化静为动,赋予了他们以蓬勃的生机。空旷,悠远,宁静,清新,明快。E项末联以“帝乡”、“渔樵”对比作结,虽无深意,却也悠然不尽,写出了诗人的苦闷和彷徨。为人们所羡慕的“帝乡”明天就要到了,这应说是值得高兴的事,但诗人此时所眷恋的,却是那淡泊的渔樵生涯,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打算,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名利而来。这类结尾,委婉得体,优游不迫。 点睛: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词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赐爵列侯,剖符世世不绝,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为太尉,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脸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曰武侯。

(摘编自《汉书·卷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迁” 古代指升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擢、拜、除、署等。

B.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也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C. 薨,指诸侯死。古人讳言“死”以专称代替,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D. 谥,是中国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朝廷根据其平生功过给予的褒贬称号,如“文”“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祖先是卷人,后迁徙到沛,以编织竹器为生,常在别人家的丧事上吹箫以养家糊口。

B. 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入关灭秦,还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叛乱,所向披靡。

C. 周勃墓木讷刚强,质朴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生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汉高祖据此认为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

D. 周柏位高权重,仕途顺利。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等多位皇帝的倚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2)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查看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先生二两三事

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10年,准备回国。得知陈寅恪其时正在英国治疗目疾,他马上给陈先生写信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研究情况。陈寅恪一听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即复长函致季羡林,奖掖、鼓励了他一番,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是年秋,季羡林带上用德文写就的论文,遵陈寅恪之嘱,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旋赴北平叩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

    季羡林到北大后,受到优厚的礼遇。陈寅恪不久也由英国回到清华。这期间,季羡林写了一篇《浮屠与佛》,读给陈寅恪听,陈大力赞赏,立即将文章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文章一发表季羡林就声名鹊起,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诗文,他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1995年,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的25年后,中山大学举办“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做了长篇发言,阐述陈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如果说陈寅恪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到北大后,瞬间(10天)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触。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胡适那时在编一份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季是校长办公室的常客。他们共事3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为人特别亲切和蔼。

在学术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甚而是切磋。季羡林说,解放前3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读《胡适论学近著》受启发而写的《浮屠与佛》。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肯定。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墓陵,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回来后他写了一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他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居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选自《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百度百科)

②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季羡林因为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季羡林不会走上后来的治学道路。

B. 留德回国,季羡林写信给正在英国治病的陈寅恪先生,汇报他十年的学习研究情况。得到陈寅恪的鼓励和提携,旋即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

C. 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

D. 季羡林觉得有人批判胡适有失公允,于是撰文替他说话,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称呼胡适为“先生”,十余年后拜谒胡适墓时感到深深自责。

2.张中忠行认为,季羡林一生“最难能的是朴厚”。其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季羡林先生称为公认的一代大师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莾莾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他开始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悬崖上各色的花都挂出来了,花香弥漫,鸟儿飞翔。他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又是一个转弯,这时牛车一阵抖动。往常也都是他耪着牛,父亲坐在车上,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他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次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莫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相掩映都以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很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红苗每次她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安慰似的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控控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丝毫的单调。”说明了倾诉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这也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B.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艳的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C. 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流失的思索。

D. 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表现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抗拒;“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

2.小说用拟人手法描写“老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体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谓“书法”,按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其内涵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法则。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因而要求把字写得工整以便认读。汉字书法艺术关注的重心是审美,要求把字写得美,写出神采,要求在精熟的书法技巧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而汉字的笔画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是极为罕见的。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虽历经变迁,但至今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保留着一定成分的象形性、表意性和象征性,而不像许多民族的文字那样已经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这就为汉字书法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因为凡艺术都必须创造审美意象,即创造一个有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汉字的形体正好为书法家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汉字的书写要用笔、墨、砚、纸。其中用兽毛制成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吸墨多,能写出墨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毛笔的书写,使汉字本来以繁复多变的线条组合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妙趣横生,使的汉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创作有三个基本因素。首先是用笔也称“笔法”。书法是点画线条组合的艺术,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因而点画线条的质量就是书法能够令人产生美感的关键。为了写出有质量的点画线条,执笔和运笔就很讲究方法,执笔让笔管尽量和纸面垂直,行笔要恰到好处地或提或按,稳健缓慢,甚至滞涩好像纸上有一种无形的阻力,写出来的点画才能产生有力度的美感。还有蘸墨多少,墨汁浓淡,也会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其次是结字。也称“间架”, 是指笔画间的搭配组合关系。由于各种书体不同,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但共同的审美原则是每写一点一画,都要左顾右盼,照应全字,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再次是章法,也称“布局”,书法创作需要“意在笔先”, 进行艺术构思,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干枯、浓淡等微妙变化的经营,包括行与行之间疏密、奇正、错落等整体格局的布置,其中特别要安排好全幅作品中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此外,章法中也包括正文与落款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显示满篇的气韵流动、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而在每个字的结体特别是通篇的布白上,则更多地显示着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才能和个性气质,是其审美能力、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这种才能和观念的背后,又体现着书法家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所以前人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摘编自《中国文化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既要遵循文字书写的方法和法则,又要求把字写出神采,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全部心灵。

B. 汉字的笔画可以自由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象形性,为书法家创造无限丰富的审美立项提供了可能。

C. 世界上其他文字已经演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没有创造审美意象所需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其书写也就无法进入艺术创作的殿堂。

D. 汉字书写所用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根据吸墨多少和按笔提笔,能写出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使得汉字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通常情况下,文字的书写,注重的是实用,所以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整齐,便于人们认读即可,不刻意追求艺术性。

B. 作为艺术门类的汉字书法,着重关注的是审美,所以书法创作必须在书写技巧精熟的基础上,能展示书家的与众不同。

C.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也就是刻苦练笔的程度,所以,练笔刻苦的人书法造诣都很深。

D. 书法作品中要体现书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深层次上体现出叔家的生活阅历和学识修养,所以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书法中执笔和运笔都很讲究,所以,书法艺术中的点线不同与一般写字中的笔画。

B. 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中,字与字甚至字中的笔画,搭配组合都必须照应全篇,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

C. 书法艺术讲究整体布局,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非常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和行与行之间的疏密错落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D. 书法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还包括安排好全幅作品何处有墨迹何处无墨迹,注意落款与正文必须和谐统一,留有恰当的空白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月3日大阅兵马上就要开始了。

阅兵场上,笔挺的军姿,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威武昂扬,人们为阅兵喝彩,为祖国点赞,可同时是否更感动于参加检阅的战士顽强刻苦的训练?每一个细节如果没有千遍万遍的演练,哪能做到极致? 

阅兵场外,“替补”的战士,还在人行道上练兵,没有丝毫的不满与怠惰。看着战友们准备迎阅,可他们是不上场的——他们认为,崇高是不分岗位的!

①这里什么更让你感动?②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③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