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莾莾苍苍,四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莾莾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他开始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悬崖上各色的花都挂出来了,花香弥漫,鸟儿飞翔。他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又是一个转弯,这时牛车一阵抖动。往常也都是他耪着牛,父亲坐在车上,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他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次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莫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相掩映都以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很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红苗每次她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安慰似的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控控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丝毫的单调。”说明了倾诉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这也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B.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艳的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C. 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流失的思索。

D. 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表现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抗拒;“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

2.小说用拟人手法描写“老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体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B 2.①作者通过老牛的不转弯与转弯写出了主人公青树在父亲离世后内心的痛楚与细微波澜;②老牛是父辈精神的化身,从老牛身上可以看到父辈的勤恳与踏实;③通过父亲和青树与老牛的人畜之情,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父慈子孝仔孝的人间温情。 3.(1)以“远山”为题更为恰当。①“远山”富有象征意义,以“远山”为题更能表现出山间生活的纯净自然与温馨;②“远山”寄寓了作者对淳朴生活的向往;③以“远山”为题含蓄而更富有诗意。 (2)以“转弯”为题更为恰当。①小说的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②“转弯”暗示了人物心理与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转换。从单调的重复转向丰富多彩; ③“转弯”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也要不断转弯,只有善于转弯,放弃旧观念,才能寻追寻到美好生活。 【解析】 1.A项中“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思想僵化”错误,在文中没有体现;C项中“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流失的思索”表述错误,应为表现了作者对淳朴生活的向往;D项中“表现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抗拒”错误,在文中并没有体现对城市生活的抗拒。 点睛: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①“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②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③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具体步骤应该是:①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②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③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2.本题考查拟人的作用,所谓拟人就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本题作答时根据拟人的作用,结合文中老牛与主人公青树在父亲离世后的心情和老牛象征父辈的精神等思考作答。 点睛:答题模式:使用的手法(尽量要答全面,另外还要拓展)+具体分析文章相关的内容+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 3.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试题,可从“远山”、“转弯”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来思考作答。“远山”在文中寓有象征意义,表现出山间生活的纯净自然与温馨;寄寓了作者对淳朴生活的向往。“转弯”可围绕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心理的变化等来思考。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点睛:本题虽然考查的是以什么为标题更好。其实,与现代文阅读中判断标题的含义有关联。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伸义。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种方向和趋势。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主题的表现也不同。侧重记人的文章,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以显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的社会涵义。侧重叙事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侧重状物的文章,一般要注重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侧重抒情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考生在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该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印象。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文章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并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题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这道题的思考也可以从以上四个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认识来进行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谓“书法”,按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其内涵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法则。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因而要求把字写得工整以便认读。汉字书法艺术关注的重心是审美,要求把字写得美,写出神采,要求在精熟的书法技巧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而汉字的笔画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是极为罕见的。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虽历经变迁,但至今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保留着一定成分的象形性、表意性和象征性,而不像许多民族的文字那样已经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这就为汉字书法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因为凡艺术都必须创造审美意象,即创造一个有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汉字的形体正好为书法家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汉字的书写要用笔、墨、砚、纸。其中用兽毛制成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吸墨多,能写出墨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毛笔的书写,使汉字本来以繁复多变的线条组合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妙趣横生,使的汉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创作有三个基本因素。首先是用笔也称“笔法”。书法是点画线条组合的艺术,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因而点画线条的质量就是书法能够令人产生美感的关键。为了写出有质量的点画线条,执笔和运笔就很讲究方法,执笔让笔管尽量和纸面垂直,行笔要恰到好处地或提或按,稳健缓慢,甚至滞涩好像纸上有一种无形的阻力,写出来的点画才能产生有力度的美感。还有蘸墨多少,墨汁浓淡,也会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其次是结字。也称“间架”, 是指笔画间的搭配组合关系。由于各种书体不同,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但共同的审美原则是每写一点一画,都要左顾右盼,照应全字,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再次是章法,也称“布局”,书法创作需要“意在笔先”, 进行艺术构思,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干枯、浓淡等微妙变化的经营,包括行与行之间疏密、奇正、错落等整体格局的布置,其中特别要安排好全幅作品中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此外,章法中也包括正文与落款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显示满篇的气韵流动、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而在每个字的结体特别是通篇的布白上,则更多地显示着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才能和个性气质,是其审美能力、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这种才能和观念的背后,又体现着书法家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所以前人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摘编自《中国文化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既要遵循文字书写的方法和法则,又要求把字写出神采,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全部心灵。

B. 汉字的笔画可以自由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象形性,为书法家创造无限丰富的审美立项提供了可能。

C. 世界上其他文字已经演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没有创造审美意象所需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其书写也就无法进入艺术创作的殿堂。

D. 汉字书写所用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根据吸墨多少和按笔提笔,能写出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使得汉字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通常情况下,文字的书写,注重的是实用,所以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整齐,便于人们认读即可,不刻意追求艺术性。

B. 作为艺术门类的汉字书法,着重关注的是审美,所以书法创作必须在书写技巧精熟的基础上,能展示书家的与众不同。

C.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也就是刻苦练笔的程度,所以,练笔刻苦的人书法造诣都很深。

D. 书法作品中要体现书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深层次上体现出叔家的生活阅历和学识修养,所以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书法中执笔和运笔都很讲究,所以,书法艺术中的点线不同与一般写字中的笔画。

B. 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中,字与字甚至字中的笔画,搭配组合都必须照应全篇,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

C. 书法艺术讲究整体布局,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非常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和行与行之间的疏密错落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D. 书法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还包括安排好全幅作品何处有墨迹何处无墨迹,注意落款与正文必须和谐统一,留有恰当的空白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月3日大阅兵马上就要开始了。

阅兵场上,笔挺的军姿,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威武昂扬,人们为阅兵喝彩,为祖国点赞,可同时是否更感动于参加检阅的战士顽强刻苦的训练?每一个细节如果没有千遍万遍的演练,哪能做到极致? 

阅兵场外,“替补”的战士,还在人行道上练兵,没有丝毫的不满与怠惰。看着战友们准备迎阅,可他们是不上场的——他们认为,崇高是不分岗位的!

①这里什么更让你感动?②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③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查看答案

走正门

(1)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2)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3)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竞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4)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5)海爷却说,不可。

(6)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7)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8)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5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9)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10)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11)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12)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13)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14)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15)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16)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17)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18)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両得栩栩如生。

2.小说第(3)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默写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昊麟征,字圣生,海盐人。天启二年进士。徐建昌府推官,擒豪猾,捕剧盗,治声日闻。父忧归,服阕,补兴化府,廉公有成,僚属莫敢以私进。

    崇祯五年,擢吏科给事中。上书言:“安民之本在守令。郡守廉,县令不敢贪;郡守慈,县令不敢虐。宜仿宣宗用况钟故事,精择而礼遣之,重以玺书,假便宜久任。”时不能行。八月,淫雨损山陵,昌平地动。麟征因请罢内遣,言:“黄衣之使,初虽间有摘发,至竞同归模棱。伏愿撤回各使,以明阴不干阳之分,采公论以进退大臣,酌事情以衡量小吏,庶天变可回,时艰可济。”帝以借端渎奏,切责之。

    十七年春,推太常少卿。未几,贼薄京师。麟征奉命守西直门。门当贼冲,贼诈为勤王兵求入。申官欲纳之,麟征不可,以土石坚塞其门,募死士缒城袭击之,多所斩获。贼攻益急,麟征趋入朝。至午门,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煎遽为?”引之出。明日城陷,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家人救之苏,环泣请日:“待祝孝廉至,一诀可乎?”许之。祝孝廉名渊,同试秋闱者也,与麟征善。明日,渊至。麟征慷慨曰:“忆登第时吟文信国《零丁洋诗》,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酌酒与渊别,遂自经,兵部右侍郎,谥忠节。

    方贼之陷山西也,蓟辽总督王永吉请撤宁远吴三桂兵守关门,冀缓急有以可恃。天子下其议,麟征深然之。辅臣陈演、魏藻德不可,谓:“弃地二百里,臣不敢任其咎。”麟征复为议数百言,六科不署名,独疏昌言,弗省。及烽烟彻大内,帝始悔不用麟征言。

(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五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B. 作书诀家人日/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C. 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B. 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

C.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 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如明追赠吴麟征“兵部右侍郎”,宋追封岳飞“鄂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吴麟征才能卓越,恪尽职守。初入仕途时,他捉拿有声势的不法之徒,缉捕大盗,名声日渐显著;京城危机时,他用土石堵塞城门,招募死士缒城杀敌。

B. 吴麟征清廉正直,积极谏言。在兴化府任上,因为为政清廉公正,僚属没人敢因为私事求他;做了谏官,他建议皇帝选拔廉洁、仁慈的人出任郡守。

C. 吴麟征忠君爱国,坚守义节。贼人攻破京城时,他给家人留下遗书后自缢,虽然被救活,但终究还是因思慕南宋的文天祥,吟诵着他的诗,慷慨赴难。

D. 吴麟征审时度势,有洞察力。贼人攻破山西,六部中只有他赞同王永吉撤回宁远军的主张;贼人兵临城下,他识破了贼人以勤王为名进入京师的诡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何遽为?

②麟征复为议数百言,六科不署名,独疏昌言,弗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