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狷直,寡言笑,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再转台州推官。

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安石怒,启神宗,御批罢归故官。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章,不听。范镇又言:“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亦不听。苏颂叹曰:“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有言:“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三年,同知贡举。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或居别寝。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士大夫哭之皆失声。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B.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C.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D.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金科举曾用以取士。这里是指孔文仲殿试时的文章。

B. 馆阁是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C. “贡”指“贡士”,“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贡举是指古时地方官府要向帝王荐举人才,后来泛指科举考试。

D. 军,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而是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文仲因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深得翰林学士范镇赏识,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终因得罪王安石而不得重用。

B. 翰林学士范镇赏识孔文仲的才能,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出身贫贱锋芒毕露的弱点。

C. 孔文仲在担任国子直讲时,当时学者都研习王氏经义以求仕途,唯独他不学习,结果被贬为保德军通判。

D. 朝廷为准备与西夏交战,征集数十万丁夫赴边境,孔文仲慷慨陈词,指出兴师动众必然扰民耗材、有不利调度等弊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

⑵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

 

1.B 2.A 3.D 4.⑴译文:孔文仲说:“皇上刚刚登基,应该弘扬亲善和睦的大义,不应该疏远离间骨肉亲情。”建议最终没被采纳。(“广”“敦睦之义”“疏间”“寝”各1分,大意1分) ⑵译文:(孔文仲)推辞说:“做官就要担当自己的责任,怎敢因为小病而放任自己呢!” (“谢”“任”“敢”“以”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北京中高考网祝愿广学子考取理想的大学。 3.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情洁身自好,很少言笑。年青时刻苦问学,号称广博洽闻。考中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赞他的词赋清澹秀丽,策论深博,文章气势类似荀卿、扬雄,建议主管部门,拔为第一。调任余杭县尉。恬静正直自守,不事请托求见。转运使在杭州,召他参与议事,议事完毕后,马上回县,不去州府。有人问他,他说“:我在州府没事。”又转任台州推官。 熙宁初年,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举他,应对策论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立的理财、训兵之法为不对,宋敏求列他为特等。王安石发怒,告诉神宗,御批罢归原官。齐恢、孙固封还御批,韩维、陈荐、孙永都极力上言孔文仲不应黜退,五次上奏章,没有得到同意。范镇又说:“孔文仲低贱疏远,不知忌讳。而且以直言求之,却又怪罪他,恐怕为圣明之累。”也不听从。苏颂叹息说“:朝廷正求贤才如饥渴,有这样的人才而不被录用,岂不是议论太高远而难以符合邪佞,言词太偏激而取怨吗?” 吴充为宰相,想要把孔文仲安排在馆阁,又有人嫉妒,仅得国子直讲。求学的人正用王氏经义上进,孔文仲不研习王氏书,换为三班主簿,出任保德军通判。当时征伐西夏,几十万人都到边境上,很久不解散,边地人厌倦困苦,孔文仲陈述三不便说:“大部队没有出动,而丁夫预先集中;河东雇民夫,劳民伤财;各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的强盛,未尝没有外侮,但怀柔制御的要旨,不在彼而在此。” 元祐初年,哲宗召用孔文仲为秘书省校书郎,升礼部员外郎。有人说:“皇族只有杨、荆二王能称皇叔,其余应各系其祖宗,好像唐代人称诸王孙之比。”孔文仲说“:皇帝刚即位,应广敦厚和睦之义,不应疏远离间骨肉。”议论于是平息。升任起居舍人,提拔为左谏议大夫。 元祐三年(1088),孔文仲同知贡院。孔文仲先患寒病,到这时,日夜不废职责。同事以其身体病弱,劝他先出去,或者住在其他寝室。孔文仲感谢说“:居官则任其职责,不敢因病自便!”于是病愈加沉重,回家而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士大夫都哭之失声。苏轼拍着他的灵柩说“:现在正嘉许懦弱而厌恶深邃,寻求像我孔经父这样刚直的人,现在没有了!”诏令优厚抚恤孔家,任命他的弟弟孔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办理孔文仲的丧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查看答案

今年寒假作业中有“阅读2部课外读物”的要求,想必大家在读书中有会感受,有收获。围绕寒假阅读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你的阅读故事,可以为同学推荐你在假期读的一本书,可以复述你所读书籍的梗概,可以介绍你的读书心得,还可以写读后感……

 

查看答案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3分)

本报北京2月23日讯 记者吴兢报道:由建设部起草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互联网上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收到了数十封电子邮件积极参与讨论。该条例要求新建住宅必须执行节能标准,并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要求审计政府办公楼的耗能情况,并根据审计结果予以整改。
能源趋紧,立法提速。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及与之配套的9部规定陆续施行,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税收优惠规定正在制定;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一个由15家单位组成的《能源法》起草组正式成立,拉开立法序幕;北京等地也将为节约能源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规定正在为节能开道,为新能源保驾。

                                           

 

查看答案

请为下列语句排出恰当的语序。

①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第二,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第三,                  。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 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