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句。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

根据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句。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点?(2分)

(2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 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人荐举         干:请求        

B.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      身:自己

C.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    尚:盛行

D.初以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者,蒙人也。”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白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在《史记》中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B. 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中国历史的黑暗,抨击了统治者的罪恶。

C. 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D.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和陈涉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B. 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 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明确地表达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 《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同避。

B. 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C. 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白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

D. 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一案中,官方披露,不仅嫌疑人利用QQ群、贴吧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不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已站不住脚。

B. 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款曲”的种种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C. 对于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将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给党和人民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D. 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力很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 幕后推手策划“贾君鹏”事件是为了钱,专业策划团队炒作其他人当然也有其目的,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 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栽赃任务,他苦思冥想,终于决定图穷匕见,直接把夏言拉过来陪审,期望能够在公堂上有所突破。

D. 他这人很有意思,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切齿拊心,愁则发上指冠,乐则得意而忘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