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数 shǔ 数说 数伏...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数 shǔ            不可胜    典忘祖

B. 识 shí            博闻强    远见卓

C. 横hénɡ            妙趣    跋扈

D. 模mó            棱两可    作样

 

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 选项中不同的读音为:博闻强识(zhì)、专横跋扈(hèɡ)、模具(mú)、装模作样(mú)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

请以: “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查看答案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___________________,君亲其谓予何!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列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 辱主帅           推:追究

C. 不痛           绳:捆绑

D. 复命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咏首荐 一部校故

B. 咏引前事乡里所称

C. 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 八九  求霖三十年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 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 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 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列小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铺,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 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 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 “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 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2.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具体阐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