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1)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2)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3)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4)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5)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6)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7)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8)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9)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大学期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张岱年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译著,认识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当代最有价值的学说”。

(选自杜小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

②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好学深思、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信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它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哲学研究、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选自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岱年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不相信创造了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会灭亡,他对民族文化有坚定的自信。

B. 何其巩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中国哲学大纲》印为讲义,以防此书稿在战乱中遗失,可见其爱才之心及书稿的价值。

C. 在86岁高龄的时候,张岱年依然认为当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是他一生中最大快乐的第一次,这表现了他深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认为日本正在加速灭亡,而中国的抗战胜利在望。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一直到抗战胜利,他的哲学专著都没能按计划全部完成。

2.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等,有什么作用?

3.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1.D 2.①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等,多方面表现了传主的品格、志趣、学术追求等,丰满了传主的形象,使传主形象更加真实立体;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明确,真实再现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特点;③在叙述具体事件时,穿插传主的回忆和作者听到的张岱年本人的讲话,多角度印证传主始终如一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 3.①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综合文章开头结尾及相关链接进行说明)②民族危难之时,提出确立勇猛宏毅的哲学以应付危机。(结合三四两段进行说明) 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结合文章中间段落说明)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D项“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式的估计不足”错,见“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一句。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题干“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等,有什么作用”,答题关键词“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作用”。 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等,多方面表现了传主的品格、志趣、学术追求等,丰满了传主的形象,使传主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明确,真实再现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在叙述具体事件时,穿插传主的回忆和作者听到的张岱年本人的讲话,多角度印证传主始终如一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 3.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章简要说明。”解答时,重点抓住“求真之志”和“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中间段落,筛选关键事件,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风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但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弃风限电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已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弃风限电现象的根本在于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应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因为风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今,从西北、华北、东北到东南沿海,到处耸立着风机,我国风电呈现快跑态势,装机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5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年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专家认为,我国风电能迅猛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持续性、补贴的力度大、投资者涌入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与风电疾驰发展的脚步相挟而来的是弃风限电问题十分严重。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全国弃风率为10%;2012年全国弃风率达到高峰,为17%;2014年全国弃风率为8%,同比下降4%。但今年以来,风电弃风现象加剧,上半年全国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8%,同比上升6.8%。

“造成风电发展双面性的原因是风电消纳问题严重。”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而在200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仅为126万千瓦。10年间,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增加100多倍。风电发展速度过快、电网建设跟不上等是导致我国风电消纳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此外,风电也存在着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缺陷。“三北”地区是风电消纳问题特别严重区域,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风电消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关乎风电发展的生死存亡。对此,《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优化风电建设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就地和就近利用。

(本文作者叶伟,节选自2016年12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有删改)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风力发电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现如今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都很重视风力发电。

B. 要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就必须加快推动风电这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C. 2015年我国风力发电并网装机容量是十年前的100多倍,可以说我国风力发电是疾驰发展的,呈现出快跑的态势。

D. 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是风力发电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也造成了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国风力发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经过五年的迅猛增长,已经达到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的。

C. 虽然2014年全国风力发电过程中的弃风率仅为8%,但是在风电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国弃风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D.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三北”地区,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就特别严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风力发电的健康持续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来看,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愈大,风力消纳问题也就愈加严重。

B. 风力消纳问题是指风力发电发出来的电接入电网、再输送出去加以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想状况。

C. 国家对风力发电所给予的持续性政策、大力度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投资者的资金投入等,都推动了我国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

D. 我国认为,要想让风力发电摆脱风电消纳问题而顺利发展,就必须要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推动风电的就地与就近利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风景线;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

请以“一道风景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点、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图是我国“植树节节徽”,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①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  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末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  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铁路客车动车组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①③⑤    C. ⑤④③②①    D. ⑤④①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