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写女子没什么过错,可男子的行为却...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写女子没什么过错,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加强修养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3)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氓》用比兴手法写流年带走了青春,女子容颜憔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同时,还采用了      手法,给人一唱三咏之感。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查看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桑未落,其叶沃若           ②天下心皆归汤、武

B. ①竞周容为度                 ②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C. ①乃假固利                   ②不敢兴以拒大王

D. ①孝景时博士                 ②三岁妇,靡有朝矣

2.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以为期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⑥下圈刺豕,正中其心     

⑦谣诼谓余以善淫     ⑧不吾知其亦已兮        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A. ①⑨\②\③⑦\④⑧\⑤\⑥    B. ①⑨\②\③④⑦⑧\⑤\⑥

C.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D. ①⑧\②⑨\③⑥\④\⑤\⑦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 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 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 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 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 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2)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

李 雷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引领的“微”风暴正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艺术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等微艺术,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它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首先,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仅如此,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这势必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

其次,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不同,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除却职业艺术家,更多的是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不同的民众,可以轻易地借助微艺术形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实现自我的艺术审美表达;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同时也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些许别样的底层视角和新颖的技术手法,有利于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

再次,创作上的微观性和偏草根性,使得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所差异。作为微文化的主体力量与微艺术创作的生力军,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一方面,他们可以摆脱专业艺术创作的诸多条框与教条的束缚,无须顾及所谓的创作忌讳,纯粹从自我的情感表达和已有的艺术认知出发“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借助网络可以轻松收集诸种创作素材,自如地将艺术灵感转化为带有鲜明自我印记的艺术作品。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使他们的微艺术作品视角颇为独特,主题也异常丰富,往往与现实生活有着较高的切合度。

(《光明日报》2015年4月29日,有删节)

1.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勃兴”的条件的一项是                           (  )

A.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文化逻辑。

B.“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

C.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使人们学习相关艺术知识和方法变得简便易行。

D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并流行。

2.下列有关“微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艺术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

B.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但主要是由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创作的,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微艺术转变为艺术创作者。

C.微艺术创作有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使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话。

D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差异,使得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种新型的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的审美文化逻辑,正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B.在微时代,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被改变和重塑,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流程与秩序被颠覆,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也愈来愈高。

C.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

D专门艺术从业者由于不具备巨大的自由度,艺术创作的条框较多,其作品视角不够独特,主题不够丰富,与现实生活的切合度不高。

 

查看答案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圣彼得堡的留恋》中有一句话:“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其实何止作家,对于其他人或事物也一样:经历,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历了,可以更加成熟,也可能变得世故或麻木;那些经历,可以留在昨天,可以带到今天,也可以生成明天……请以“‘经历’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圣彼得堡的留恋》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个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学生遇到了作文软件,棋手遇到了对弈机器,医学遇到了克隆技术,太空遇到了载人飞船……科技令人惊叹,使人“任性”,也让人惶恐。面对科技,人类会自信,会自大,也会自卑……

请展开联想或想象,以“与科技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学校开展“走进西城”系列活动,请你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某一名人故居、博物馆或特色街道等。要求言之有物,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②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乱停乱放、恶意破坏、据为己有等不文明现象。请你写一段文字,倡议大家摒弃对共享单车的不文明行为。要求语言精炼得体,理由充分,有号召力。150字左右。

③请以“那熟悉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