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2.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3.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1.D 2.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3.(答题时联系作品内容,谈对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解析】 1.试题分析: 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部分,原文说“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只能说有讨好之嫌”,由此可知选项中的“而不是讨好人”不正确。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前半部分,B项对应信息在第二段后半部分,C项对应信息在第三段前半部分,都是正确的。 2.试题分析:材料一首先引用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指出《红楼梦》的创作原则就是“敢于如实描写”“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可总结出原因一。材料二列举了不同的读者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解读,并在第五段进行了总结“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据此可总结出原因二。材料三通过举例分析来驳斥对薛宝钗“奸”的评价,并在第四段进行总结,指出“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据此可总结出原因三。 3.试题分析:从材料一来看,“人物的复杂性”可以指“好人不完全是好,坏人不完全是坏”之类的丰富性;从材料二来看,“人物的复杂性”也可以指“冷热集于一身”之类的矛盾性;从材料三来看,“人物的复杂性”还可以指作者采用模糊手法造成的对人物解读的多样性。即,“人物的复杂性”可以指人物的不完美、性格的矛盾性、解读的多样性。考生解答本题时,只要从所给名著中选出一个人物来写,所写内容体现出对复杂性的一种理解即可。 如:《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安,身为家中长子,平日里就扮演着家中“顶梁柱”的角色,显得富有责任感。但在人生中有困难时,他面对因担心而尾随他来的父亲,像孩子一样大声哭泣,这体现了他平时不曾展现出的脆弱一面,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看到自己的父亲也在哭泣,他便收住泪水,重新展现出坚强的一面,前后反差增加了对孙少安的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孙少安的事例也体现了他“既坚强又脆弱”的多重性格,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和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描述,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然后,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文章,按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归纳出要点。最后,要求考生用名著内容印证选文的观点,找出答案。这类题目提醒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依据考纲,全面复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1.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 “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互动”是近来点击率较高的一个词汇。有人认为“互动”是相互交流。也有人认为“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对于“互动”,你有怎样的体会与看法,请以“互动”为,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 “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在此喻指湘灵。这两句可见舜帝与湘灵双方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彼此思慕,感情忠贞。

D.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E. 尾联以静写动,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  _____________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_   ”,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 ____________”,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