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 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B.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 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 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 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 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 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1.D 2.C 3.C 4.(1)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这样做的吧?”(2)董晋到达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汴州。 【解析】 1.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科殿试及第。肃宗从灵武抵达彭原,董晋到那里上书,授官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待制。 大历年间,兵部侍郎李涵持节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出嫁,委任董晋为判官。回纥依仗有功劳,见到使者很是傲慢,于是问道:“唐每年买马,可是给我们的财物却不足,为什么呢?”李涵害怕,【来源:学*科*网】回答不上来,多次给董晋使眼色,董晋说:“大唐并非没有马才与你们做买卖,给你们的赏赐不是已经很多了吗?你们的马每年送来五次,而边地有关部门已按数偿还你们钱财。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令官吏不得过问,你们反而因此怨恨大唐吗?诸戎以为大唐与你们结交,不敢来与你们较量。你们父安子宁,马畜兴旺,不是大唐是谁让你们这样的!”回纥众人都向他跪拜,不敢再有话说。 德宗即位,董晋出任华州刺史。朱泚谋反,派兵攻打华州,董晋放弃华州奔逃到皇上所在地。改任为国子祭酒,随即被派往恒州宣旨慰劳将士。返回河中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劝说道:“朱泚作为臣子却谋反,如果他得志了,你又有什么呢?况且您已位居太尉,朱泚即使信任您,您的地位也不会再高了。他不能侍奉君主,却能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您吗?您能侍奉他,又有什么不能侍奉君主的呢?”李怀光感动得哭泣。所以李怀光虽然很骄横,最终也没有帮助朱泚。 圣驾返回京师后,改任董晋为尚书左丞。当时尚书右丞元琇被宰相韩滉排挤而获罪,韩滉威震朝野。董晋去见宰相,极力陈述元琇无罪,士大夫都认为他很有气节。贞元五年,当时窦参正得君主的信任重用,裁断决定大事不征询董晋的意见,董晋守法谨慎从不提出不同意见。窦参想让他的【来源:学科网】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这样做的吧?”皇上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不敢隐瞒。于是窦参被罢免宰相之职。董晋忧惧,呈上奏疏坚决辞职。贞元九年罢免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担任东都留守。 恰逢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重,朝廷便任命董晋为宣武军节度副使,管理节度使事。李万荣去世,邓惟恭总领宣武军。董晋受命之后,没有召集军队,只率领侍从差役,当日便前往赴任。到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达汴州。到达郊外,邓惟恭才出来迎接拜见。进入汴州城后,董晋把军政要务交付邓惟恭掌管,没有什么变更的,大家都佩服董晋做事得体,却估量不出他谋略的深浅。汴州士兵向来骄横、喜欢乘乱谋利,邓惟恭让勇士穿上铠甲埋伏在帐下,早晚轮流休息,董晋将他们全部解除。邓惟恭于是勾结大将相里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董晋在宣武军中一共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恭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舱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舱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 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 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 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夫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 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

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2015年1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初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被称为“爱打赌的教书匠”。他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赌。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去年,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更可贵。  

(摘编自《新京报》,2015年4月29日)

相关链接

①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②身负院士光环的李小文身怀绝艺、低调行事,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他的光脚和布鞋,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人民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小文学术成就非凡,作为国际遥感基础研究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和国内遥感界泰斗级专家,他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

B. 李小文虽然很早就在网络上一举成名,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但他能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低调行事的作风。

C. 李小文工作勤勉。为了方便出入以更好工作,他要求系主任不要在晚上11点就把地遥学院大门锁上。

D. 李小文授课深入浅出,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他用 “打赌”的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因为李小文具有“貌不惊人”“神功盖世”的特点,所以文章作者用“扫地僧”“布鞋院士”来称呼特立独行的李小文。

B. 文章从谢云对李小文的印象和初次见面写起,旨在以谢云的西装革履反衬李小文不修边幅的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李小文心系苍生,勇担责任。汶川地震后,他为没有及时制出遥感图而道歉,“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

D. 李小文不仅科研成果突出,还致力于教学。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只要愿意跟他求学的,他都不会拒绝。

E. 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的反差让李小文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问世事的学者因此被广泛关注,连他也始料未及。

3.《人民日报》称“(李小文)的光脚和布鞋,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请结合材料谈谈李小文的“纯粹”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税”、“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 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 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C. 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 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 《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 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 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 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它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而不是每礼拜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

C. 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 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雨川邱先生,字羲瑞,世为沙园所百户先生。父故贫,不听就外傅,时提其耳命之曰:“儿识字记姓氏而已,安用兀兀作老博士耶?”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

时沿海寇舶出没,远近震骇。诸将领日集戟门下,议战守策。或唯或否,首鼠两端。先生时阑入,扺掌陈说,仰指天而俯画地,语剌剌若烛照数计。众皆目摄之,寻先生去。唶嚄宿将不直之,曰:“酒徒耳,何足策成败事,奚以喋喋为?”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

(选自何白《邱雨川先生传》)

(1)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

(2)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对待“誉”和“非”,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莺燕报春、一派蓬勃的景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