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舱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舱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 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 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 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夫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 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D 2.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3.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渡夫并没有忘记昨夜的事情,“我”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打动。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是从与“我”的对话、“钱”的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己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的。“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关于“钱”的话题,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 点睛:解答此题,应首先知道如何回答此类问及“怎样叙述故事”的问题。此类题一般应从叙述角度(即人称)、叙述顺序、叙述线索、表达方式等方面回答。在回答“作用”时,可分别作答,也可总体作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从小说主题来看,表现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

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2015年1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初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被称为“爱打赌的教书匠”。他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赌。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去年,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更可贵。  

(摘编自《新京报》,2015年4月29日)

相关链接

①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②身负院士光环的李小文身怀绝艺、低调行事,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他的光脚和布鞋,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人民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小文学术成就非凡,作为国际遥感基础研究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和国内遥感界泰斗级专家,他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

B. 李小文虽然很早就在网络上一举成名,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但他能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低调行事的作风。

C. 李小文工作勤勉。为了方便出入以更好工作,他要求系主任不要在晚上11点就把地遥学院大门锁上。

D. 李小文授课深入浅出,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他用 “打赌”的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因为李小文具有“貌不惊人”“神功盖世”的特点,所以文章作者用“扫地僧”“布鞋院士”来称呼特立独行的李小文。

B. 文章从谢云对李小文的印象和初次见面写起,旨在以谢云的西装革履反衬李小文不修边幅的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李小文心系苍生,勇担责任。汶川地震后,他为没有及时制出遥感图而道歉,“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

D. 李小文不仅科研成果突出,还致力于教学。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只要愿意跟他求学的,他都不会拒绝。

E. 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的反差让李小文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问世事的学者因此被广泛关注,连他也始料未及。

3.《人民日报》称“(李小文)的光脚和布鞋,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请结合材料谈谈李小文的“纯粹”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税”、“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 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 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C. 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 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 《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 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 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 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它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而不是每礼拜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

C. 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 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雨川邱先生,字羲瑞,世为沙园所百户先生。父故贫,不听就外傅,时提其耳命之曰:“儿识字记姓氏而已,安用兀兀作老博士耶?”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

时沿海寇舶出没,远近震骇。诸将领日集戟门下,议战守策。或唯或否,首鼠两端。先生时阑入,扺掌陈说,仰指天而俯画地,语剌剌若烛照数计。众皆目摄之,寻先生去。唶嚄宿将不直之,曰:“酒徒耳,何足策成败事,奚以喋喋为?”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

(选自何白《邱雨川先生传》)

(1)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

(2)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对待“誉”和“非”,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莺燕报春、一派蓬勃的景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