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金宋文学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因其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金宋文学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因其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差异较大而具有不平衡性。赵宋文学是积淀了汉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文学成就而形成的成熟发达的一方。金朝受制于本身民族文化欠发达、生存环境恶劣、社会生产力低下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深裘大马”式的粗犷、落后的文化氛围,根本无法与拥有锦绣文章的赵宋文学相提并论。故而双方在碰面之处的地位悬殊就决定了赵宋文学在这个流动空间中始终处于文化、文学的输出地位,而实力偏弱的金朝更多表现为文化上的被同化与文学上的强制影响。

②金人伐宋将半壁河山与文明尽入囊中,其成功处在于通过“收图籍”和“纳降人”直接承继赵宋文化与文学。宋儒文人不论是使金被留、主动降金还是战乱被俘者在进入金之后或仕或隐,对金文化氛围的建立以及金源文学的成长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金源文坛的创立上,分别从诗、词、散文等重要方面给予极大贡献。首先是诗歌方面,入金宋士以陶渊明为精神导师,开启金代诗坛崇“陶”风气。仕金宋儒如宇文虚中、蔡松年等借陶诗排遣两难处境的尴尬与痛苦;入金不仕的文人如姚孝锡更是闭门遁世,躬自践行元亮的田园生活,为金代文人所重。其次,入金宋儒学“苏词”,将文人士大夫词带入金源,拓展了金词的境界与题材,影响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最后,“苏学行于北”还表现在其对金代散文创作的影响上。清代阮元为《金文最》作序,对金源散文有精彩的评论:“金之奄有中原,条教诏令,肃然不振。故当大定以后,其文章雄健,直继北宋诸贤。”此段论述不只指出金代散文气骨兼具,更肯定了其得益于学习北宋诸贤的事实。

③金初文坛由宋儒奠定,亦由宋儒主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代文学,直至金源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才诞生了元好问等人标举的“国朝文派”,至此,金源文学终于走过了承继北宋文学的阶段,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而此时,金源文学方有了与南宋文学相互交流的资格。事实上,金源文学的总体成就仍无法与南宋文学相较,因此金宋文学交流的性质便呈现出金弱宋强的特殊性,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南宋文学以压倒式的实力居于主体地位,金源更多地表现为对南宋文学的借鉴、吸收与研究探讨。而金源文学作品因其成就不高,加之兵灾火劫,鲜有传入南宋者。即便零星篇目偶有传入,亦不被南宋文人所重视。宋人对金源文学作品更多表现为一种猎奇心理,如南宋岳珂《桯史》收录完颜亮作品时以“逆亮辞怪”加以标注。且金于南宋有华夷之防的蒂固思想,亦使宋人不能对金源文学加以重视。相反,金却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开放宽容姿态,似乎丝毫不受对立政权的影响,以公允客观的态度研究评价南宋文学,对南宋文学之精华,亦学习借鉴。是以,金宋不平等的文学交流方式与金宋国力、外交的强弱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乃金宋文学交流的特殊性所在。

(摘编自延保全、王琳《试论文学“流动空间”的建构:以金宋文学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宋对峙时,文学是有交流的,但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不同,故它们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是不平衡的。

B. 金朝文化氛围和文学成果与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宋文学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社会文化的又有政治经济的。

C. 通过战争,金朝不仅占得宋人大片国土,而且借助宋人读物和文人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和文学的水平。

D. 金源文坛创立之初,留金宋士很多学习陶渊明诗风,有的甚至效仿其生活方式,金诗被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国朝文派”虽然有宋文学的影子,但它有更多的自身独立成分,所以它开创了真正意义的金代文学。

B. 金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后,宋金文学交流依然是不对等的,文学成就和实力制约了交流方式和双方的地位。

C. 有一定成就的金代文学由于传入南宋的作品太少,所以不能转变宋人的防金思想,无法消除宋人对金代文学的轻视。

D. 岳珂《桯史》中“逆亮辞怪”的标注,说明了宋儒文人对金文学有心理偏见,无法客观公允评价金代文学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赵宋文学的产生有社会生活诸多因素,继承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成就,则是它产生的重要基础。

B. 宋代文人入金方式多种,入金后对金人的态度也不一致,有的为金服务,并继续创作,有的则避世隐居。

C. 学“苏词”的入金宋儒使金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而金的散文也因师承北宋诸贤,得以气骨兼具。

D. 在与宋文学特别交流的过程中,金或被动或主动,总体是虚心接纳学习,汲取精华,不断丰富发展。

 

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政治”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因果关系错。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各民族”错。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 “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 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D. 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2)苏洵在《六国论》中, 交代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并对北宋统治者提出告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举后唐庄宗为例作为立论依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概括出春天的大好景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信奎,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B.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C.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D.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 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C. 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 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 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

C. 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部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其他郡县也因此蒙受恩泽。

D. 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书金濂举荐提拔担任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2)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