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2)苏洵在《六国论》中, 交代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并对北宋统治者提出告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举后唐庄宗为例作为立论依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概括出春天的大好景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空18-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答题空18-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题空18-3】苟以天下之大 【答题空18-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题空18-5】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题空18-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答题空18-7】与其所以失之者 【答题空18-8】可以知之矣 【答题空18-9】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答题空18-10】大块假我以文章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鉴”“苟”“原”“召”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信奎,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B.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C.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D.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 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C. 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 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 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

C. 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部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其他郡县也因此蒙受恩泽。

D. 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书金濂举荐提拔担任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2)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摘编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 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比如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C. 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 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值

2.下列对文中所引用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 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 “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完全相同。

D. “荣曜秋菊。”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光彩照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兰、竹、菊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B. 陶渊明采菊,不只是喜欢菊花的美丽,还因为他注重养生,想通过服菊延长寿命,让自己具有仙气与逍遥气象。

C. 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所以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D. 葛洪、嵇含、傅玄、阴铿、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各有所重,不尽相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秦人不暇自哀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苟以天下之大

C. 惟兄嫂是依    D. 戍卒叫,函谷举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李牧连

A. 非有能早而之也    B.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 忧劳可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