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斯人已逝,唯风骨与精神长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斯人已逝,唯风骨与精神长存。连日来,社会各界深切缅怀为这方热土作出贡献的少萍书记,异口同声地用“夙夜在公,殚精竭虑”这八个字总结她的一生。

B.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生物考点在考试中每每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大家务必重视。

C. 最令我敬佩的是汪曾祺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样透明,在那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D. 抗战期间,约有400万华侨为祖国捐款,平日里以贩卖瓜子、花生为生的郑朝炯、钟彩合夫妻也加入到赈灾行列。他们毁家纾难,义薄云天的行为轰动了整个华侨界。

E. 财经频道经过近两个月的策划,启动了系列报道活动。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兵分六路,深入基层,农村学校、瓜田李下和集贸市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BE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项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B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用错对象。 C项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D项毁家纾难,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E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望文生义,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慨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芳草渡

【宋】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 “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

C. 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 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 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廕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以尝伏事齐丘,辟镒为判官。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镒其公服白其母曰:“上疏理枞,枞必免死,镒必坐贬。若以私则镒负于当官,贬则以太夫人为忧,敢问所安?”母曰:尔无累于道,吾所安也。”遂执奏正罪,枞获配流,镒贬抚州司户。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建中三年正月,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镒上疏论之,上深纳之,纵于是左贬而已,当千杖杀之。镒乃令召子仪家僮数百人,以死奴示之。卢杞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代朱泚。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李楚琳者,尝事朱泚,得其心。军司马齐映等密谋曰:“楚琳不去,必为乱。”乃遣楚琳屯于陇州。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镒夜缒而走,判官齐映自水窦出,齐抗为佣保负荷而逃,皆获免。镒出凤翔三十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判官王沼、张元度、柳遇、李溆被杀。寻赠太子太傅,葬事官给。

(节选自《旧唐书·张》)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B.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C.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D.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古代征召布衣出来做官,在汉代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称作“辟”,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作“征”。

B.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隋唐时多以刺史为太守。

C. 明经,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主要考察考生诗赋的写作水

D. 赠,又叫“追赠”,之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或其亲属追封官爵或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镒不计得失,坚持公正,在处理卢枞案件时,得到母亲深明大义的支持,他坚持上奏,  秉公论罪,最后自己被贬谪到外地任职。

B. 张镒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地方担任官职时,他召集经学人士,教授学生,等到他离开该地时,由四十多人通过了国家的有关考试。

C. 张镒重视军备,受到褒奖。在李灵曜占据汴州反叛朝廷后,他训练当地士兵,严加防备,并且受到朝廷的赞扬,被晋升官职。

D. 张镒处事不密,最终失败。在明知道李楚琳将要作乱的情况下,没有催促他上路,最终在晚上悄悄逃出城,终于免除被害的命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

(2)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 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 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2.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3.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王大珩

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1915年。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25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当时激起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5月7日称为“国耻纪念日”。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母亲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欠发工资,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当看到筷子半截斜插入水杯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象;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测实习。在父亲的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193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育熏陶下,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长辈们的道德为人、爱国思想、对事业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在留学英国期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佣者的生活,有机会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足的学术人物。同时还体会到一些处世之道,即只有通过自己的钻研实践,才能成为知识里手;只有做出贡献,并争取出人头地,才能被同行看得起,才能交上朋友,并在学问知识上得到互益。同时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清主次,洞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而不受陈规约束,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前进所必行的。这些思想上的认识和收获,对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8年,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值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经济上通货膨胀到天文数字。当时,英国的公司曾打电报来,欢迎我再回公司任职。与此同时,吴有训老师通过地下党组织,引导我到解放区去创办大连大学。在这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人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人,要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群策群力来完成,一切要服从祖国的需要。

这些思想引导我努力做到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团结协作,以及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等,同时也要敢于向错误做斗争。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除了上述因素外,说到底,还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因素。1994年,我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首届大奖,在颁奖大会上致辞中曾谈到,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同志们集体智慧的体现,同时还因为我的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对我的精心照顾,以及在教育、培养子女方面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使我得以全心致力工作。

现在我已年逾八旬,身体还算健康,愿以喜看祖国日益昌盛,迎接21世纪的欣喜心情继续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大珩很小的时候就有灵气,因此他的父亲才激发他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给他指出折光现象,让他看地磁观测并带他进行气象观测实习。

B. 王大珩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科学知识,又从清华名师那里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道德为人和爱国思想,这为后来成为光学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C. 王大珩在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使他在思想认识方面收获很大,作者突出地表述这一点,说明这些对于他的成长和后来建立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D. 作者在自述中以时间为顺序,运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很少涉及自己在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与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出生于1915年,那一年日本侵略中国,他的小名叫膺东,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可见他的爱国情怀。

B. 作者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个作为科学家的父亲,能从小受到他的影响并得到正确引导与辅导,母亲也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可见家庭是作者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C. 作者在清华、英国学习期间,得到名师的教育熏陶,收获颇丰,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懂得了处世之道,同时又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D. 1948年,面对国民政府的邀请、英国公司的欢迎,但作者还是在吴有训老师的引导下去创办大连大学,最后取得较大的成绩,可见一个人的选择对一个人的成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E. 作者把成就归功于集体智慧、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的精心照顾,同时年逾八旬喜看祖国日益昌盛,仍愿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作者虚怀若谷和乐观的情怀。

3.王大珩说:“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你认为王大珩在主观方面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