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关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达得那么直白而已。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以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显得很旧。

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错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化,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选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作家们之所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谈论得少:从自身层面讲,有出于策略的考虑;从受传统影响层面讲,主要是这种“转化”是在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B.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他们对待传统小说与域外小说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无功利性的娱乐,无意中接受;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借鉴,有意去模仿。

C. 作家们通过不断地熟读、背诵、翻看等方式将传统文学变成了自身的一种人文修养、趣味、眼光,并将其化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D. 相对于域外小说在“手法”上的具体且可视而言,传统文学则显得过于抽象而隐晦,这使得作家和读者不容易感知,而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未能幸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对待传统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问题上,新小说家与“五四”作家的表现恰恰相反,前者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而后者则突出域外小说对其影响。

B. 梁启超等人的实际创作虽已突破了旧的格局,但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这种表现是他们“以中化西”的愿望的体现,其中林纾表达得最为直白。

C. 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般选择那些在传统文学中存在对应物的技巧,而在证明其古已有之后,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D. 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新小说家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但不可过于离谱地“以中化西”,即便这样其作品也容易给人造成“出土文物”样的错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不少的反面证词,这些是在论述20世纪初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B. 对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仅有像《三国》《水浒》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还有包括经史、诗词等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学传统。

C. 虽然单从小说的传承,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但只要将这个嬗变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就能将其说清楚。

D. 在20世纪初东西方文碰撞与交汇中,中国小说的演进,既离不开传统小说,也离不开西方小说,准确地说,是以两者为代表的合力作用促成的。

 

1.D 2.C 3.C 【解析】 1.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诗句。该诗于1918年1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1号,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个性的思考。

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B. 后人哀之而不见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C.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D. 乘彼垝原,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诗经·卫风·氓》)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B. 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与其自身遭遇相联系,前期与后期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声声慢》是其抒发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的代表作。

C. 词最初称"曲词"或"曲子词",是民间创作,宋时达到了兴盛期。词本来与音乐无关,无固定格式。不同词牌的字数、格式、韵律均有不同的限制。

D. 茅盾,现代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子夜》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主持人朱军访谈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时深情地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在这里,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B. 大S的老公到云南去捐赠“希望厨房”,大S一得意,手指一按,一条微博发出去了:“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

C. 日前浏览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D. 2015夏季新品订货会将于10月29日在京基海湾酒店隆重召开,时尚盛宴即将来袭,诚挚邀请您拨冗莅临。

 

查看答案

对下面漫画的内容及寓意说明正确的两项

A. 画面中瓶子里有少半瓶水,左边一只乌鸦站在瓶口沿上用吸管惬意地喝着水。

B. 画面中右边一只乌鸦满头大汗地衔来石子,生气地投向抢自己水的“敌人”。

C. 漫画批判了社会上那些固守经验、思维僵化、做事不知道变通的人。

D. 漫画批判了社会上那些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贪婪、占有欲极强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