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环境因素导致他们出现性格缺陷,从而一时冲动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B. 近年来,一些地方主管教育的官员大都喜欢在教育之外玩花样儿,唯独不见他们把功夫用在师资、学术、学风的建设与发展上。

C. 开门反腐,有利于在反腐机构和群众间建立起安全可靠且通畅无阻的联系通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使反腐获得最有效的民意支持。

D. 这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对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污染因子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病句的类型,将不同类试的病句分类进行积累。积累后注意观察这类病句的特点。A项不合逻辑;B项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反腐败查下去会打击面过大,影响经济发展;也有人认为反腐败会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________,不愿意干事了。

②孰仁孰暴,对立分明,而两者之中不能有中立的余地。像伯夷、叔齐那样,既不赞成殷纣,又不赞成周武王,那种________的态度似乎是无法维持的。

③在革命的时代里,我们犯了错误——只有些爱国心,而不认识革命道路。细想起来,我们的独立不倚不过是________,但求无过而已。

A. 洁身自好  明哲保身  独善其身    B. 独善其身  明哲保身  洁身自好

C. 明哲保身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D. 明哲保身  独善其身  洁身自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

陈布雷一反常态地在屋中踱步,全然不顾地板上散落的纸团和戳断的笔头。“你不懂,你不懂,叫我全部编造,怎么写得出?”他冲前来奉劝的妻子大吼。

这是“西安事变”之后的一天。而在以往,陈布雷总是静声静气,极少疾言厉色。据说,那副恭谨严肃的样子,时常“令人透不过气来”。

此刻,身为蒋介石的“文胆”,他正为一篇命题作文抓狂。该文既要揭露“西安事变”中张良等人的狼子野心,又需突出蒋委员长的深明大义,同时还须对“全民抗日”等问题只字不提。“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在日记中,他留下这句感叹。尽管如此,他依然“听话”地完成了这篇捉刀之作。

这与10多年前,那位挥斥方遒的记者形象实在相去甚远。

“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上世纪20 年代初,担任上海《商报》总编辑的他,素以社论犀利著称。事实上,早在辛亥革命时,他就曾写过堪比邹容《革命军》的战斗檄文,五卅运动中,他又因抨击殖民主义而被捕。

“主笔不吃官司,不是好主笔。”这位年近30岁的年轻人说这番话时,全然没想到自己就此转折的命运。

1927年,名声鹊起的陈布雷受到蒋介石的关注,在寄去一张签名的戎装照片后,最高领袖的“求贤若渴”,深深打动了这位“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一年后,他辞去报馆职务,追随蒋介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多年后,陈布雷回忆往事说:“他要我入党,我就加入了国民党;他问我愿意做什么工作,我说愿意做你的私人秘书。由此一诺,一直做着这份工作。”

自此,由职业报人转变为宣传官的陈布雷,开始挥起大棒,钳制舆论。

“王芸生君是新华社的应声虫。”这是他同陶希圣在《中央日报》上与《大公报》展开笔战时的言论。原来,该报总编辑王芸生,斥责查封《新民报》的行为,撰文呼吁新闻自由。

“这是对你的警告,你还有什么可说?”这是他对某报停刊数日后的威胁。当时,此报违背宣传纪律,不仅揭露河南旱灾真相,还对比衬映了重庆上层社会的奢靡。

难以想象,这些言论皆出自“横扫大军”(郭沫若语)的陈总编的如椽之笔。最为钟爱的女儿陈琏参加革命离家出走时,留下过这样的话:“时代既然已决定要在我与家庭间排演悲剧,我是无法抗拒的。”

事实上,这位父亲更是“无法抗拒”自身的悲剧。进入官场的他,一直试图保持淡泊清廉的文人操守。 一位记者来家中采访,诧异地对门卫说:“我跑过多少码头,见过多少公馆,像你们这样可怜的只有两家,一家是陶(指陶希圣)公馆,还不如一个小老板。”

虽然在个人操守上,陈布雷极力还想保住一个读书人的秉性,但一入侯门早已身不由己:对好友张治中进行监视,为孔祥熙舞弊案作说客。始终深陷矛盾漩涡中的他只能叹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政治。”

恪守从一而终的陈布雷,把自己比作“出嫁了的女人”。因此,当得知《中央日报》总编辑程沧波辞职做官时,他专门选择记者节去函表示惋惜。

这位“军机大臣”明白自己早已油尽灯枯。曾经面颊圆满而被邵飘萍戏称的“面包孩儿”,其时已日渐瘦削干瘪,像个长年吸大烟的老太婆,“身体好像直不起来,眼睛也好像睁不开”。

后人回忆,1948 年前后,陈布雷时常念叨:“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在抗战中被敌机扫射,也还有些价值。倘使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一些可惜。”

在那年冬天,他选择了“天下最大之罪恶”的自杀。不少研究者认为,此举是出于对蒋氏王朝的彻底失望。蒋介石则在10 年之后表示,陈布雷是因为听信他将下野的谣言,“愤慨之至而以死报国”。

今天,人们只能从他留下的遗书中体味他当时走投无路的心境:“任何人都可以鄙视我,责备我。”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这位国民党的“忠臣”也再未能如早年那样直抒胸臆,唯留下一声长叹:“让我安静些吧!”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材料一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浙江慈溪人。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是蒋介石的“文胆”和“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早年宣传共和,拥护北伐。1937年 7月,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召开“谈话会”,在会上慷慨陈词,其中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抗战之责任”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被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出自陈布雷之手。抗战时期,他支亲属奔赴抗日前线,掩护民主人士。抗战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1948 年 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蒋介石如失左右手,在祭文中称他为“当代完人”。

(来源: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47 年 6月,陈布雷对《文汇报》的徐铸成说:“我们国民党的举措的确是不能尽如人意的,但是,再腐败,我看至少二十年天下总可以维持的。“1948 年,他就没有这样乐观了,他在回答宁波同乡、立法委员毛翼虎时,说:“‘势力’两字要分开来,势是形势、力是力量。论‘力量’,国民党陆、海、空军优于共产党,问题在于‘形势’这个词。”毛认为陈布雷已看到总的“趋势”,在他身后仅仅几个月,南京城头就插上了红旗。

(来源:《社会观察》月刊)

材料三 “看样子我的身体是无法好起来的,我此心永远在痛苦忧念之中。四弟告我,百事要看得‘浑’些,我知其意而做不到。八弟告我:‘一切一切自有主管,又不是你一个人着急所能济事的。’又说:‘你何必把你责任范围以外的事,也要去分心思虑着急。’这话有至理,然我不能控制我的脑筋。”“最近常想国家是进入非常时期了,我辈应该拿出抗战的精神来挽回困难,但是我自问身心较十一年前大不相同,即是共事的同事们,其分心经济,精神颓散,不免影响工作,要像当年的振奋耐劳,亦不可得……”

(来源:陈布雷最后一天日记)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布雷为了一篇揭露“西安事变”的文章疾言厉色、一反常态,主要是因为文章需要“抑张褒蒋”全部编造,思想言论不能自作主张。

B.蒋介石关注到声名鹊起的陈布雷,陈布雷也被蒋介石的“求贤若渴”打动,陈便寄去一张带有签名的戎装照来表达“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情感。

C.陈布雷从敢吃官司的“主笔”“横扫大军”的陈主编成为蒋介石的“文胆”、宣传官,人生命运的转折也就开始了,他的一生都深陷在矛盾的漩涡之中。

D.陈布雷不但明白自己的人生处境,更明白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结局。他对蒋氏王朝早已彻底失望,并预感到蒋介石将要下野,便选择了畏罪自杀。

E.陈布雷这位恪守从一而终的国民党“忠臣”,无法抗拒自身的悲剧,身不由己,走投无路,就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未能直抒胸臆,唯留一声长叹。

(2)作者在文中树立了一个“一入侯门不自由”的书生形象,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布雷的“不自由”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一介书生”的陈布雷为什么要追随蒋介石?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你认为造成陈布雷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 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 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0725日,14 版,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描写鹏鸟南迁时起飞的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密的《陈情表》, 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送客归京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东城送客马上

·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

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

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