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 陈布雷一反常态地在屋中踱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

陈布雷一反常态地在屋中踱步,全然不顾地板上散落的纸团和戳断的笔头。“你不懂,你不懂,叫我全部编造,怎么写得出?”他冲前来奉劝的妻子大吼。

这是“西安事变”之后的一天。而在以往,陈布雷总是静声静气,极少疾言厉色。据说,那副恭谨严肃的样子,时常“令人透不过气来”。

此刻,身为蒋介石的“文胆”,他正为一篇命题作文抓狂。该文既要揭露“西安事变”中张良等人的狼子野心,又需突出蒋委员长的深明大义,同时还须对“全民抗日”等问题只字不提。“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在日记中,他留下这句感叹。尽管如此,他依然“听话”地完成了这篇捉刀之作。

这与10多年前,那位挥斥方遒的记者形象实在相去甚远。

“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上世纪20 年代初,担任上海《商报》总编辑的他,素以社论犀利著称。事实上,早在辛亥革命时,他就曾写过堪比邹容《革命军》的战斗檄文,五卅运动中,他又因抨击殖民主义而被捕。

“主笔不吃官司,不是好主笔。”这位年近30岁的年轻人说这番话时,全然没想到自己就此转折的命运。

1927年,名声鹊起的陈布雷受到蒋介石的关注,在寄去一张签名的戎装照片后,最高领袖的“求贤若渴”,深深打动了这位“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一年后,他辞去报馆职务,追随蒋介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多年后,陈布雷回忆往事说:“他要我入党,我就加入了国民党;他问我愿意做什么工作,我说愿意做你的私人秘书。由此一诺,一直做着这份工作。”

自此,由职业报人转变为宣传官的陈布雷,开始挥起大棒,钳制舆论。

“王芸生君是新华社的应声虫。”这是他同陶希圣在《中央日报》上与《大公报》展开笔战时的言论。原来,该报总编辑王芸生,斥责查封《新民报》的行为,撰文呼吁新闻自由。

“这是对你的警告,你还有什么可说?”这是他对某报停刊数日后的威胁。当时,此报违背宣传纪律,不仅揭露河南旱灾真相,还对比衬映了重庆上层社会的奢靡。

难以想象,这些言论皆出自“横扫大军”(郭沫若语)的陈总编的如椽之笔。最为钟爱的女儿陈琏参加革命离家出走时,留下过这样的话:“时代既然已决定要在我与家庭间排演悲剧,我是无法抗拒的。”

事实上,这位父亲更是“无法抗拒”自身的悲剧。进入官场的他,一直试图保持淡泊清廉的文人操守。 一位记者来家中采访,诧异地对门卫说:“我跑过多少码头,见过多少公馆,像你们这样可怜的只有两家,一家是陶(指陶希圣)公馆,还不如一个小老板。”

虽然在个人操守上,陈布雷极力还想保住一个读书人的秉性,但一入侯门早已身不由己:对好友张治中进行监视,为孔祥熙舞弊案作说客。始终深陷矛盾漩涡中的他只能叹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政治。”

恪守从一而终的陈布雷,把自己比作“出嫁了的女人”。因此,当得知《中央日报》总编辑程沧波辞职做官时,他专门选择记者节去函表示惋惜。

这位“军机大臣”明白自己早已油尽灯枯。曾经面颊圆满而被邵飘萍戏称的“面包孩儿”,其时已日渐瘦削干瘪,像个长年吸大烟的老太婆,“身体好像直不起来,眼睛也好像睁不开”。

后人回忆,1948 年前后,陈布雷时常念叨:“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在抗战中被敌机扫射,也还有些价值。倘使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一些可惜。”

在那年冬天,他选择了“天下最大之罪恶”的自杀。不少研究者认为,此举是出于对蒋氏王朝的彻底失望。蒋介石则在10 年之后表示,陈布雷是因为听信他将下野的谣言,“愤慨之至而以死报国”。

今天,人们只能从他留下的遗书中体味他当时走投无路的心境:“任何人都可以鄙视我,责备我。”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这位国民党的“忠臣”也再未能如早年那样直抒胸臆,唯留下一声长叹:“让我安静些吧!”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材料一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浙江慈溪人。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是蒋介石的“文胆”和“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早年宣传共和,拥护北伐。1937年 7月,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召开“谈话会”,在会上慷慨陈词,其中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抗战之责任”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被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出自陈布雷之手。抗战时期,他支亲属奔赴抗日前线,掩护民主人士。抗战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1948 年 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蒋介石如失左右手,在祭文中称他为“当代完人”。

(来源: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47 年 6月,陈布雷对《文汇报》的徐铸成说:“我们国民党的举措的确是不能尽如人意的,但是,再腐败,我看至少二十年天下总可以维持的。“1948 年,他就没有这样乐观了,他在回答宁波同乡、立法委员毛翼虎时,说:“‘势力’两字要分开来,势是形势、力是力量。论‘力量’,国民党陆、海、空军优于共产党,问题在于‘形势’这个词。”毛认为陈布雷已看到总的“趋势”,在他身后仅仅几个月,南京城头就插上了红旗。

(来源:《社会观察》月刊)

材料三 “看样子我的身体是无法好起来的,我此心永远在痛苦忧念之中。四弟告我,百事要看得‘浑’些,我知其意而做不到。八弟告我:‘一切一切自有主管,又不是你一个人着急所能济事的。’又说:‘你何必把你责任范围以外的事,也要去分心思虑着急。’这话有至理,然我不能控制我的脑筋。”“最近常想国家是进入非常时期了,我辈应该拿出抗战的精神来挽回困难,但是我自问身心较十一年前大不相同,即是共事的同事们,其分心经济,精神颓散,不免影响工作,要像当年的振奋耐劳,亦不可得……”

(来源:陈布雷最后一天日记)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布雷为了一篇揭露“西安事变”的文章疾言厉色、一反常态,主要是因为文章需要“抑张褒蒋”全部编造,思想言论不能自作主张。

B.蒋介石关注到声名鹊起的陈布雷,陈布雷也被蒋介石的“求贤若渴”打动,陈便寄去一张带有签名的戎装照来表达“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情感。

C.陈布雷从敢吃官司的“主笔”“横扫大军”的陈主编成为蒋介石的“文胆”、宣传官,人生命运的转折也就开始了,他的一生都深陷在矛盾的漩涡之中。

D.陈布雷不但明白自己的人生处境,更明白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结局。他对蒋氏王朝早已彻底失望,并预感到蒋介石将要下野,便选择了畏罪自杀。

E.陈布雷这位恪守从一而终的国民党“忠臣”,无法抗拒自身的悲剧,身不由己,走投无路,就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未能直抒胸臆,唯留一声长叹。

(2)作者在文中树立了一个“一入侯门不自由”的书生形象,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布雷的“不自由”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一介书生”的陈布雷为什么要追随蒋介石?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你认为造成陈布雷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 A给3分,E给2分,C给1分。 (2)①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作为蒋介石的“文胆”,他必须服从蒋介石的意旨来写“命题作文“,与原来的“挥斥方道的记者形 象”“相去甚远”。②违背良心限制新闻自由。 由原来不怕吃官司的职业报人转变为国民党宣传官,不得不奉命挥起大棒,钳制舆论,限制新闻自由。③被迫之下“亲友不认”,糊涂做事。虽然还能保持读书人的操守秉性,但他却不得不遵从顶头上司的意旨,“对好友张治中进行监视,为孔祥熙舞弊案作说客”,最为钟爱的女儿也离开了他投身革命。④无法主宰自己的生命。陈布雷时常念叨:“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在抗战中被敌机扫射,也还有些价值。倘使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一些可惜。“说明在他的心目中,无法决定自己的生存价值,最终在极度矛盾中选择自杀来寻求解脱,终于走上了幻灭之路。 (3)①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书生,他关心时事,拥护北伐,拥护革命,而蒋介石当时作为北伐军领袖,符合他的政治理想。②他才华横溢,凭借自己的如椽之笔在社会享有崇高声望,能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符合书生的理想。③陈布雷有书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身为最高领袖的蒋介石对他“求贤若渴”,深深打动了他,因此他甘心以“一介书生”追随蒋介石。 (4)陈布雷的悲剧命运既有社会的客观原因,又有个人性格上的主观原因。 客观来讲,当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无论是领袖还是时代,都需要他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书生举起如椽巨笔,宣传革命。从政后时代也曾把他推向了权力的核心,抗战时期他以文报国的理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然而他既然将自己的命运与国民党这艘大船绑在了一起,那么随着国民党政权的风雨飘摇,他的命运也必然是悲剧的。这是时代的悲剧,阶级的悲剧,更是体制的悲剧。 主观来看,他一介书生,“从政而又不懂政治”,这个最大错误也导致了他个人命运的悲剧,使他“始终深陷矛盾漩涡”而不能自拔。廉洁奉公重视操守的他,无法在日益腐败的官场做到游刃有余,思想不能自主,身不由己,灵魂备受煎熬。能自省到总的形势,却因思想保守,被“从一而终”愚忠思想束缚,而无法摆脱。正是这种“既不能融入又不能摆脱”的优柔性格,又不忍见理想的幻灭,使他在大厦将倾之际走向自杀,最终成为蒋家王朝的陪葬品。 【解析】试题分析: (1)C 项“他的一生都深陷在矛盾漩涡之中“表述欠妥,陈布雷只是身入“侯门”之后才陷入漩涡之中。B 项张冠李戴,“陈便寄去一张带有签名的戎装照“错,戎装照是蒋介石的。D 项中“便选择了畏罪自杀”错,陈布雷不是“畏罪自杀”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C “他的一生都深陷在矛盾漩涡之中“表述欠妥,陈布雷只是身入“侯门”之后才陷入漩涡之中。B张冠李戴,“陈便寄去一张带有签名的戎装照“错,戎装照是蒋介石的。D中“便选择了畏罪自杀”错,陈布雷不是“畏罪自杀”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不自由”的角度进行概括。 (3)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局部筛选的题目,抓住题干中“为什么要追随蒋介石”,找到对应的区位作答为①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书生,他关心时事,拥护北伐,拥护革命,而蒋介石当时作为北伐军领袖,符合他的政治理想。②他才华横溢,凭借自己的如椽之笔在社会享有崇高声望,能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符合书生的理想。③陈布雷有书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身为最高领袖的蒋介石对他“求贤若渴”,深深打动了他,因此他甘心以“一介书生”追随蒋介石。 (4)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 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 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0725日,14 版,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描写鹏鸟南迁时起飞的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密的《陈情表》, 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送客归京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东城送客马上

·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

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穆宁,怀州河内人也。父元休,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玄宗赐帛,偃师县丞、安阳令。

宁清慎刚正,重交游,以气节自任。少以明经调授盐山尉。是时,安禄山始叛,伪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义起兵,斩道玄首。传檄郡邑,多有应者。贼将史思明来郡,宁以摄东光令将兵御之。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会间使持书遗真卿日:“夫子为卫君乎?”更无他词。真卿得书大喜,因奏署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宁以长子属母弟 曰:“惟尔所,苟不乏嗣,吾无累矣。”。因往平原,谓真卿日:“先人有嗣矣!古所谓死有轻于鸿毛者,宁是也。愿佐公以定危难。”真卿深然之。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上元二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使。副元帅李光弼以饷运不继而愠,或恶宁者,诬谮于光弼,光弼扬言欲杀宁。宁直抵徐州见光弼,喻以大义,不为挠折。光弼深重之,宁得行其职。广德初,加库部郎中。是时河运不通,漕挽由汉、沔自商山达京师,选镇夏口者,诏以宁为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团练使。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不奉法,设防戍以税商贾,又纵兵士剽劫,行人殆绝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重贬昭州平集尉。

宁强毅,不能事权贵。执政者以为不附已,且惮其难制,故处之散位。宁默默不得志,且曰:“时不我容,我不时殉,则非吾之进也,在于退乎!”辞病居家,请告几十旬者数矣。亲友强之,复一朝请。上居奉天,宁诣行在,拜秘书少监。德宗还京师,宁曰:“可以行吾志矣。”因移病,罢归东都。(《旧唐书·列传第一百零五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赐帛,偃师县丞、安阳令             授:授予,任命

B.宁义起兵,斩道玄首                     唱:倡导

C.贼将史思明来                         寇:侵犯  

D.惟尔所                                 适:适应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重贬昭州平集尉

B.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重贬昭州平集尉。

C.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重/贬昭州平集尉。

D.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重贬昭州平集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宁之父曾以文学著名,因撰《洪范外传》而受唐玄宗赏赐授官,穆宁则因考中明经科而被调任盐山县尉。

B.安史之乱时,穆宁以代理东光县令的身份率兵抵抗叛军;后与颜真卿并肩作战,因建议未全被采纳致功业未成。

C.穆宁深明大义,恪守传统,在前往平原郡辅佐颜真卿抵抗叛军之前,将自己的长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安顿照看。

D.穆宁经历坎坷,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但当德宗回到京师后,他又乐观地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尔所适,苟不乏嗣,吾无累矣。(5分)

(2)设防戍以税商贾,又纵兵士剽劫,行人殆绝。(5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的读音在整个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j”,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在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1993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地区。

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j”,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系商品。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选自201412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A. 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茶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B. 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C. 宋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D. 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2.

A. 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B. 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C. 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D. 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3.

A. 《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中离不开茶,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 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这可以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C. 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茶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D. 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清末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