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分析概括题 在中国艺术观念中,有两种不同的“活”,我将其称为“看世界活”和“...

材料分析概括题

在中国艺术观念中,有两种不同的“活”,我将其称为“看世界活”和“让世界活”。

深受道禅哲学影响的倪云林、陈老莲乃至后来八大山人、渐江等的绘画不是“看世界活”,而是“让世界活”:不是从形式美感入手,画出一个活的世界,而是让人放弃对物质形式的执着,通过寂寥境界的创造,荡去遮蔽,让世界自在活泼——虽然没有活泼的物质形式,却彰显了世界本原的真实,所以它是活的。

“看世界活”和“让世界活”,反映了两种生命态度。前者从世界的“有”入手,承认外在的世界是实在的,承认人对世界的控制作用,强调世界的活意是在“我”的观照中产生的,“看”的角度决定了我和世界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有我的生命观”。而后者则是一种“无我的生命观”,按照道禅哲学的观点,在“看”的方式中建立的“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我心与外物的关系,在这样的态度中,我为物立法,物我互为奴役,而“让世界活”,是“我”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不是停留在色相上看世界,让我的情感意识淡出寂然的世界。绿树变成了疏林,山花脱略为怪石,潺潺的流水顿失清幽的声响,溪桥俨然、人来人往的世界化为一座空亭,丹青让位于水墨,“骊黄牝牡”都隐去,盎然的活意变成了寂寥的空间。这时,世界以“寂然”的面目活了。

(节选自朱良志《南画十六观》,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世界活”的内涵。

2.从“我”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概括“让世界活”所反映的生命态度。

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看世界活是指从形式美感入手,追求活泼的物质形式,在“我”的观照中画出的活的世 界。 2.“我”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解除我与世界的奴役关系,让我的情感意识淡出寂然 的世界,是一种“无我的生命观”。 3.“骊黄牝牡”比喻世界的外在色相的形式美。荡去世界外在形式美(或“色相”),让世界彰显本原的真实(或“让世界以寂然的面目而活”“让世界自在活泼”)。(“比喻”1分,“荡去世界外在形式美”2分,“让世界彰显本原的真实”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不要出现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看世界活是指从形式美感入手,追求活泼的物质形式,在“我”的观照中画出的活的世界。” 点睛:概括文中重点概念的含义类试题,要注意结合文本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要过于笼统的概括,要具体的结合文中关键语句总结。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筛选文章的关键语句“‘我’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解除我与世界的奴役关系,让我的情感意识淡出寂然 的世界,是一种 ‘无我的生命观’”。 3.试题分析:本题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类试题,考生注意不要把句子孤立起来理解,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总体把握理解,本题可以理解为:“骊黄牝牡”比喻世界的外在色相的形式美。荡去世界外在形式美(或“色相”),让世界彰显本原的真实(或“让世界以寂然的面目而活”“让世界自在活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之前,就已经三次被人向刘备推荐。请问这三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向刘备推荐的?

(2)鲁迅《社戏》的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可从文中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分析文章结尾这么写的用意。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贾赦想收鸳鸯为妾,他先当面要求凤姐帮忙,凤姐推脱;又派邢夫人去找鸳鸯,并拉鸳鸯去见贾母,鸳鸯不动;又叫来鸳鸯家人相逼,鸳鸯剪发拒绝。

B. 《老人与海》中,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老人梦见狮子,这说明老人有不服老的精神,在老人体内还充满着勃勃生机。

C. 《茶馆》中,人物安排很有特色: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D. 《棠棣之花》中,“棠棣”出自《诗经·小雅》,代指兄弟情义。作品中聂政和聂嫈是两兄弟,他们是“愿将一己之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

E. 《哈姆雷特》中,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考,如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准确传达了他当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典型例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昔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造《知音论》,未就而卒。王元长创其首谢脁沈约扬其波三贤贵公子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王元长创其首谢脁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

2.谢脁是____________时期杰出山水诗人,与“大谢”____________(人名)同族,世称“小谢”。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所指当时诗文过于重视声律的原因。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回家!”2012年12月28日,重庆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风尘仆仆的农民工,指责其影响市容。这话引起了男子的不满,他回应说:“你没权利要求我这么做。”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关注,有网友认为:“真正影响市容的是这名老太!”也有网友认为:“谁喜欢旁边坐着一个衣服很脏的人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

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1.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

2.为什么“同意居庙堂之高的道教”没有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结合文意回答。

3.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