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其中高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任选其一,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人的责难和质疑: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没错,努力上进的优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命运而努力学习的目标。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断刺激,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因物质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古时一位老人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数日之后给钱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一旦形成一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所谓“三分钟热度”便是如此。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锁。一旦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雪上加霜。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就算教师尝试通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的初衷。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钱数进行攀比。一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等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的现象。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背后潜在的长远利益,避免短期的物质报酬成为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方能使学生真正兴趣上学习,兴趣上课堂。只有老师真正办出学生喜爱的风格,而不是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益的。当然,不时的精神激励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也不可或缺。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红包奖励,可以有自己的认识,可以同意肯定“红包奖励”,可以是反对“红包奖励”,也可以是辩证认识这一现象。 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红包奖励”。本作文应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的社会时事型。而社会时事型最大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畏  人①

  杜 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②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 ① 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畏人,害怕与人交往。②褊性,性格孤僻。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异方”是指异地他乡,诗人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

B. 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 《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 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E. 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关于登上峰巅而惊心动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蜀道蜿蜒曲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走热门有走热门的道理,  ①  无数前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那样走好。  ②  走的人太多,扎了堆,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新的优势就可能  ③  在冷门处。升学能上“一本”  ④  好,走冷门上职业学校成材、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当然不是凡冷门都好。  ⑤  还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更要善于从冷门中发现机遇,  ⑥  关键的还是要肯干,要付出努力。

 

A

因为

只要

/

虽然

因为

B

因此

如果

反而

/

不仅

而且

C

所以

但是

即使

首要

/

D

/

可是

反而

固然

首先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老年人在跑步的时候应该尽量使脚踝的位置落在膝盖正下方  ①  偏后一点,这样当膝盖弯曲的时候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此外,尽量用前脚掌落地,重心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  ②  偏离这个受力点,  ③  会增加对膝盖的冲击。最后  ④  要保持身体平衡,不要左摇右摆,不应该过度向前迈步或者摆臂幅度太大,膝盖的正面能承受最多压力。摇摆太多  ⑤  会改变重心的位置,  ⑥  使膝盖承受更多的冲击力。

 

A

如果

/

进而

B

因为

可能

因此

导致

C

还要

一旦

/

一定

虽然

从而

D

/

必定

务必

可能

因而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