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对文明的焦虑和不自信也属正常不过,人们在谴责别人的过错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事件的真实性?比如上半年出的“中国游客泰国铲虾” 事件,人们对该事件一再谴责,①__________。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明焦虑上的极端情绪表现,它让人变得目光短浅、妄自菲薄。因此,人们在面对一件事时不能妄下定论,需看清背后的真相。当然,从某种层面也能看出,②________。但人们不应把一件小事无限放大,③________。虽然人人都应争做“国家名片”,但个人行为属个人行为,不应由全国人民“背黑锅”。

 

最后却被证实是假的 国人的文明意识正不断增强 甚至上升到国家集体层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如本题①处内容可根据前面“人们在谴责别人的过错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事件的真实性”来推断;②③处内容可根据前面“当然”及③后面内容进行推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 ①②⑤⑥④③    B. ②⑤④⑥①③    C. ③①②⑤④⑥    D. ①③②⑤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B. 金立公司这个新产品5.15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三星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C. 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虽然在大选前曾质疑北约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美国与北约的防务合作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

D.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②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明清科举的状元试卷中就不乏灵活运用经典、闪现真知灼见的佳篇名作,胶柱鼓瑟的迂腐之作实际是寥寥可数。

③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④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戮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

⑤这位青年作家的作品的确优秀,阅读时,读者经常会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感到,不由自主地拍案而起,击节赞叹。

⑥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A. ③⑤⑥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岳阳楼记》中描写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②《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到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这是在告诉我们,令诗人忧愁的原因就是仕宦不达。

B.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和庄周不一样,但是却想着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C. “残月”两句使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的“月”与“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 “露泣”两句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心烦意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 “乐天”两句,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