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土建筑。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志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我的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 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 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 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2.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加以概括。

3.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说明。

 

1.C 2.①理论上,强调保护乡土建筑的意义,提出方法论,制订科学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②实践中,走向村落,实地调查、抢救,并著书立说,唤起国人对乡土建筑的重视。(每点2分) 3.①人们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乡土建筑的重要价值。②对乡土建筑要有整体保护的意识。③乡土建筑应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认可,开发利用也要有限度。④保护乡土建筑,要讲究原汁原味,遵从当地的文化风味。⑤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保护管理,同时也要重视民间自发的力量。(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概括。A项“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有误,C项“资料的匮乏”无依据,D项“努力促成”无依据。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所做的努力,内容主要在四、五节,“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概括即可,主要是从理论是实践角度分析。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有对文本内容分析,也有拓展。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陈志华的观点,然后结合实际筛选实用的。如要认识到乡土建筑的重要价值;对乡土建筑要有整体保护的意识;开发利用也要有限度;要讲究原汁原味,遵从当地的文化风味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古代工匠们一定要祭祀自己的行业祖先神。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就是饭碗。传下了手艺,就等于传下了家产,传下了财富。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当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人们凭借着这些秘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

(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会是一种行业组织,它通过共同信仰组织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

B. “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指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C.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一个行业神作为行业内部的共同信仰,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

D. 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仪式核心内容包括谨守行规、尊师敬祖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行业组织不但在行业内部制定自己的“行规”,而且还与其他不同行业和不同行帮一起遵守流传的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B. 传统技艺的传承固然需要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行业神的创造使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这就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C.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说的就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因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D. 《老虎拜猫学艺》表明匠人们在遇到不淑弟子时懂得保护自身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味着家族技艺的自我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因素使得中国“工匠精神”迅速消失。

B.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其中“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因为它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

C. 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师傅招收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师徒关系的建立,则将使彼此形成一种具有宗法制特征的关系。

D. 家族技艺不外传,其实是类似现在专利申请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虽然具有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小朱抓了一天螃蟹,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蟹的辛苦。不过,他仍然觉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所给上联在横线处补写出下联。

在抗日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走到哪里,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全世界,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所以

B

无论

甚至

因此

C

无论

以至

因此

D

所以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