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除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贺友直先生把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比喻成“把人放进冰箱格子”里,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E.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2)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4)在你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探究。

 

(1)答C给3分,答D 给2分,答B给1分。 (2)①贺友直先生从小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这种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②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③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3)①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 ②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③在生活中有真性情。生活中乐得自在,因思念亲人而忍不住嚎啕大哭流露真情。 (4)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因对自己的产品永不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挚爱、谦虚平和、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①热爱本业,钟爱连环画。他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挚爱连环画。②谦虚平和,坚持不懈。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一个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国画、油画等领域,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虽然他会说自己“思维枯竭了”,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有人曾形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他。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唯一”有些绝对,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分析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的原因,“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的原因,应该是一些画的风格,结合“上海味道”,立足文本找到对应的内容。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贺友直先生的“真”的表现,主要围绕在艺术上,对人对事,在生活中等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真”的体现,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真正的工匠精神,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理解。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真正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如此,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热爱本业,钟爱连环画。他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挚爱连环画。谦虚平和,坚持不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个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风很劲,一路上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彼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为后文他画出获奖作品《听槐》和设计出巨型雕塑“缝山针”做了铺垫。

B.“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呼应了上文“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这种对美景和自我成就的陶醉让年又春下决心采掘煤矿。

C.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是年又春一手打造的政绩工程,他也因此得以晋升。

D.美丽的高阳村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以毁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脱贫致富,这留给读者沉重的思考,也显示出作者的忧患意识。

E.高小根带有身孕的媳妇被突然坍塌的废煤矿夺去生命,但他处于对年又春带领高阳村脱贫致富的感恩之情,不肯承认媳妇和孩子的死是年局长的错。

(2)小说中的年又春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听槐》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缝山针”被运到高阳村,“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指法灵活和乐曲内容丰富的句子是“                    ”。

(2)《游山西村》中,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神的热闹风俗,表达对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

(3)《赤壁赋》中强调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诗中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东阳太守,有清绩,在《齐书·良政传》。杳年数岁,征士明僧绍见之,抚而言曰:“此儿实千里之驹。”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出为临津令,有善绩。秩满,县人三百余人诣阙请留,敕许焉。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因著《林庭赋》。王僧孺见之叹曰:“《郊居》以后,无复此作。”普通元年,复除建康正,迁尚书驾部郎;数月,徙署仪曹郎,仆射勉以台阁文议专委杳焉。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还除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忧去职。服阕,复为王府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谓杳曰:“酒非卿所好,而为酒厨之职,政为不愧古人耳。”俄有敕,代裴子野知著作郎事。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仍注太子《徂归赋》,称为博悉。仆射何敬容奏转杳王府谘议,高祖曰:“刘杳须先经中书。”仍除中书侍郎。寻为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兼舍人、知著作如故。迁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官,时年五十。杳治身清伦,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

(选自《梁史·刘杳传》,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B.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C.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D.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普通元年”是用年号纪年。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常用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期功”就是穿丧服满一年。

D.尚书,一指《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杳孝敬父母,能够克己守制。刘杳十三岁为父亲守丧,常常痈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后来他为母亲守孝不食荤腥,只吃素食。

B.刘杳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刘杳出任临津县令,在任期满后,该县有三百多人到朝廷请求他继续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

C.刘杳博闻强记,文学成就卓著。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遗忘的,都来问他。他还曾参与撰写《遍略》《林庭赋》和注解《徂归赋》。

D.刘杳清廉俭朴,没有过多嗜好。临死时,他要求儿子丧事从简。回乡安葬时,选择墓地,只需安放下一副棺材就行,不要设灵筵祭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

2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李宇明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

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建没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B.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

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

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

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

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