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代 儒 宗 马 一 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马一浮启蒙早,幼年跟着母亲学文,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延师。

C.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态度。

2.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这些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3.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

 

1.A 2.手法: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主张: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④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反对“六艺皆史”。 3..①多处引用,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目问“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做题时审清题干,最不恰当的一项,也就是说,文中还有其他项也不恰当,但程度不同,因此要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比对,选其中错误最明显的项。A项中,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A选项中,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对应的原文是从两个方面陈述的,一是马的心愿理想:“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二是马的实际付出,“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与选项所说他“精通诗歌、绘画、书法”无关。 2. 试题分析:题目问“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这些主张包括哪些内容?”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通读全文,看文中哪些地方介绍了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然后加以分析,看其中使用了什么手法,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引用名家评价是侧面表现,马自已的观点是直接表现。第二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他的儒学主张分点,看看这些内容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可以借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评价。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第一问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学生首先要明确写人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通常有正面侧面,对比(反衬),抑扬等。然后通读全文,考虑其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通过他人之口,引用他人的看法观点属于侧面表现。如本题中引用名家梁漱溟的评价。对主张内容的概括,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没有关键词的抓住所写内容表现的侧重点加以概括。 3. 试题分析:题目问“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该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材料的作用。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主要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马一浮是传主,文中多次引用材料,有熊十力的评价,有沙孟海的说法,还有梁漱溟的评价,最后引文末的赞语。每次引用都有表现人物形象的侧重点,这样就丰富了传主形象,对于侧重表现的地方要结合所引内容进行概括评价。题目要求举例,那就必须结合事例回答。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学生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所引材料在内容上能表现什么,概括内容。二、能否为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服务。三、与上下文有无关系。四、从全文的角度看,材料形式本身的好处是什么。如本题,多处,具体来说有四处,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综合来说,这些引用之处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所引多为名人,材料自然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选自《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远行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这样,我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效应”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有人用下面两组图来解释“破窗效应”。请你描述图画内容,并“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来说,树必不可少,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街道的颜值。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          :越发狭窄的生存空间、贫瘠的土地,以及各种腐蚀性的化学制剂。但你要记住的是,          。研究人员发现,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树木的阻挡也有效减少了致癌紫外线的辐射量。稠密的城市正在不断放大每一棵树的价值:一棵麻栗树或一棵成熟的枫树,             ,享受一片阴凉。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网络围观一旦失去了围观者,被围观的事件即被冷落或宣告终结。有时,           ,而后续围观的复发性则会显现出网络的弹性,使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再次激起网民的兴趣,从而使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A后续围观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被冷落。

B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

C后续围观会由被冷落的围观事件大规模引发。

D大规模的后续围观会引发被冷落的围观事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