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1)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1)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君快战,必三胜之,为君溃围,斩将,刈旗,令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父      绐:欺骗

B何兴之    暴:残暴

C骑皆      伏:通“服”,心服

D吾知公长者    长者:年高有德的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项王瞋目叱之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是何楚人多也                 ②夫晋,何厌

D①左,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②申之孝悌之义

4.下列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客有吹洞箫者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泉侯指汉将杨喜,他因破项羽有功,后被封赤泉侯。

B江东,秦汉时指长江下游地区。

C项羽名籍,字羽。项羽自称为“籍”,是谦称。

D亭长是秦汉时乡官,骑司马是骑兵将领官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被围的困境中,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B东城快战,共写了项羽“溃围、斩将、刈旗”的三次行动,表现了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C项羽在绝境中,分析自己战败的原因:他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不仅是因为自己用兵的过失,更在于天命难违。

D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A 2.B 3.A 4.C 5.B 6.C 7.(1)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纵:即使;王:名作动用,奉为王;独:岂,难道。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购:悬赏,为:送给,德:人情,三个关键词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中,“自矜功伐”现在已作为成语使用,其后应断开;“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其后应断开;其余的如“霸王之业”“经营”“天下”“五年”“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自责”皆是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词语,理解难度不大,再根据上下文可推断出画线句子的大意为: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根据这些信息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将选项中所给出的释义代入到原文中,以此判断正误。B项将“暴”解释为“残暴”,代入到原文中,解释不通。再结合上下文来看“何兴之暴也”意思是为什么发迹得这样迅速呢?“暴”应为“快速、急速”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到的实词,做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3. 试题分析:A:两个“且”都连词,解释为况且;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递进;C:第一个“之”是,复指代词,这,这么,第二个“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第一个“以”解为因,第二个“以”解为把,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②位置分析法。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④语境判定法。要理解一个虚词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试题分析:例句与C项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意思是能跟上的骑兵有一百多人罢了,“客有吹洞箫者”意思是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A项为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礼物,“何操”即“操何”;B项是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意思是父亲母亲和宗族都被杀死了;D项是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而是与断句、翻译等考点结合命题。文言句式常见的类型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考生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积累各类典型例句,答题时方可对号入座,避免判断失误。 5. 试题分析:B项,对“江东”的解释不正确,这一词语在课内曾多次出现,所以本题难度不大。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难度不大,如本题中对“江东”的解说错误比较明显,比较容易判断。 6. 试题分析:从选文中来看,项羽强调“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而且司马迁在总结中也指出项羽“尚不觉寤”“不自责”,依据这些信息,可以看出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7.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如,(1)句中,“纵”,即使;“王”,名作动用,奉为王;“独”,岂,难道。(2)句中,“购”,悬赏;“为”,送给,“德”,人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迅速呢!秦朝失却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真实和美

施蛰存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美国女诗人玛格列特·威尔金荪在她的《现代诗的技巧》中也说:“归根结底,什么东西使一首诗有生命呢?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这首诗里有真实和美。’一首诗里的真实和美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和美与作者优越的技巧相结合的成果。所谓优越的技巧,是说它能够把真实和美提供给别人,使他们有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却。”

诗的美,离不了真实。这是就诗论诗。其实,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离不了真实。梅里美把真实列为第一位,而美则从真实中“自然”获得。威尔金荪则把真实和美分为两个成分,它们都需要优越的技巧来表现。梅里美是为了赞扬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威尔金荪是为了讨论诗的技巧。因此,二人的话各有偏重。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社会的实际情况叫做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符合于他自己的心灵状态,这就是诗的真实性。“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其意义也正是要求真实。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当然不能说没有好诗,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寻求真实。

诗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赋予,但与技巧很有关系。写诗不同于写散文,更不同于记录口语。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近年来,许多诗作之所以“没有味道”,大概可以说:一半是由于没有真实性,一半是由于没有技巧加工。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或称“朦胧诗”,使许多人哗然。这种诗我看过,觉得并不是“异军苍头突起”,也不是“离经叛道”,不过有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维诺格拉陀夫在《苏联文艺学的当前任务》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在文艺作品中,特别是用来有力地讽刺或表现形象的文字,可以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思想、形象、结构、字句,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朦胧诗”的作者所运用的技巧,一般说来,也正是这一种手法。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开口见喉咙”的诗,现在面对一种需要脑子想一想的诗,难怪就摇头了。

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应该放手一些。如果新诗坛有掌舵的人,他应当注意的是诗的真实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里美和威尔金荪的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真实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B.梅里美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就是美。

C.所谓诗的真实性,是指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和他自己的心灵状态相符合。

D.一首诗歌的美是真实的思想情感和优越的语言文字技巧加工相结合的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解放以来,我们许多诗人为赶政治任务而创作,许多作品缺乏真实性,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却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B.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人们一片哗然,有人说是“异军苍头突起”,也有人说是“离经叛道”,作者却有不同看法。

C.“朦胧诗”创作运用了“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这样的技巧。

D.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一些没有技巧加工的诗,所以难以接受需要脑子想一想的“朦胧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诗坛上出现的“朦胧诗”,是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不应该有过多的束缚。

B.真实是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的生命,所以从事文艺创作首先应该追求真实。

C.诗歌由于追求美感,所以需要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使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散文和记录口语则不必讲技巧。

D.文艺作品要追求的是真实,而真实和现实有所不同,诗歌如果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就不必考虑是否描写、表现或反映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时间的印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请描写一个能表现北京秋天之美的画面。

②近一两年,北京市许多学校组织了学生外出游学活动,如齐鲁之旅、行走江南……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③请以“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下列语句中的“焉”,与“焉能不心跳”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C.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红楼梦·题帕三绝其一》)

D.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中的“更漏”,就是“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计时器。

B.第③段中说“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即最大月相,指农历每月十五。

C.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元旦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方生方死”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道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4.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5.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

6.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2.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李白《行路难》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3.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寄”有“寄托情感”之意,古人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强烈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担忧的诗句是“                  。”

(2)“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                 ;辛弃疾在《菩萨蛮》中用它来表达悲愤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