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元平元年,昭帝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去。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

(取材于《汉书·霍光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忧懑                     忧懑:担忧,气忿

B.今日之议,不得旋踵         旋踵:转向,告密

C.天下匈匈不安               匈匈:动乱,纷扰

D.臣等驽怯                   驽怯:无能,怯弱

2.下列各组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更选贤立之                        光涕泣

B先帝属将军幼孤                    作《师说》贻之

C将军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闻天子有争臣七人,亡道不失天下

D徐之,何惊人如是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

B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

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

C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D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

昌邑群臣坐等灭亡,滥用教导百姓的职权,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②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5.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霍光“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汉书》中说霍光“沉静详审”,请联系全文,概括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了哪些审慎周密的安排?

 

1.B 2.C 3.D 4. ①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 ②我过去的臣子跟我来做官有什么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全抓起来吗? 5.第一次“谢”的原因是,因辜负先王遗愿,造成国家动乱,理当受到责难;表明解救国危是自己职责所在,义不容辞。第二次“谢”的原因是,不能对昌邑王以死相报,表示歉意;表明昌邑王被废黜是咎由自取,废帝的举措是不负社稷,理所应当 6.①与心腹密谋,部署行动计划;②慑服群臣,统一意见;③派人仔细看守昌邑王,防其自杀;④借太后之口废帝,名正言顺;⑤抓捕并杀掉昌邑群臣,以绝后患;⑥亲送昌邑王回昌邑府邸,以防不测。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把加点词语放回到语境中,就会发现,B项,“旋踵”解释为“转向,告密”之后上下文不通顺。“今日之议,不得旋踵”正确的意思是:今天的会议,不准畏避退缩不表态。据此可知,“旋踵”的意思是:畏避,退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2. 试题分析:本题以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可先分析课内虚词含义,再由课内而推断课外。C项,虽:连词,即使。A项,而:连词,表承接;表修饰。B项,以:介词,把;连词,来。D项,乃:副词,竟然;表判断,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②位置分析法。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④语境判定法。要理解一个虚词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D项,正确译文为:昌邑群臣因未尽到辅佐引导君王的职责,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坐”的意思翻译准确。 4.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落实,如:①“莫”,没有人;“发言”,开口说话;“但”,只是。②“官”,做官;“尽”,全;“系”,抓捕。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点词“莫”,“发言”,“但”,“官”,“尽”,“系”翻译时都应一一落实。 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光谢曰”的位置,然后找到霍光说话的对象,结合上下文找到原因。文本中第一次出现“光谢曰”出现在第一段结尾部分,是霍光面对君臣说的:“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承认自己群臣责难自己是应该的,第二句话是说自己辜负先王遗愿,造成国家动乱,同时表明解救国危是自己职责所在,义不容辞。第二次出现“光谢曰”在最后一段,说话的对象是昌邑王,“王行自绝于天”,表明昌邑王被废黜是咎由自取;“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表达自己的歉意;“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说明自己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社稷。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6. 试题分析:第一段写霍光“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与心腹密谋,部署行动计划;“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慑服群臣,统一意见;第二段,写霍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派人仔细看守昌邑王,防其自杀;第三段 “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写霍光借太后之口废帝,名正言顺;“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抓捕并杀掉昌邑群臣,以绝后患;“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亲送昌邑王回昌邑府邸,以防不测。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的“霍光”“沉静详审”“废黜昌邑王”,题干从三个角度和层次进行了限制和要求。(2)找准答题区间: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3)筛选信息,整合答案。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元平元年,昭帝故世,没有后代。霍光接受皇太后的诏令,迎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即位后,行为淫乱。霍光又担忧又气愤,单独问亲近的老部下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栋梁,明白这个人不行,为什么不向皇太后建议,另选贤明的立为皇帝?”霍光说:“现在想这样,在古代有过这种例子么?”田延年说:“伊尹任殷朝的丞相,废掉了太甲而保全了王室,后世称道他忠心。将军如果能做到这点,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霍光就引荐田延年当了给事中,私下里跟车骑将军张安世考虑大计,于是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在未央宫开会讨论。霍光说:“昌邑王行为昏乱,恐怕要危害国家,怎么办?”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田延年走上前,离开席位手按剑柄,说:“先帝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将军,把大汉的天下委任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能,能够安定刘氏的江山。现在下边议论得像鼎水沸腾,国家将要倾覆,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如果使汉皇室断了祭祀,将军就是死了,又有什么脸在地下见先帝呢?今天的会议,不准畏避退缩不表态。诸位大臣有回答得晚的,我请求用剑把他杀了。”霍光自责说:“九卿指责霍光指责得对。天下动乱不安,霍光应该受到责难。”于是参加会议的都叩头,说:“天下百姓的命运在将军手里,只等大将军下令了。” 霍光立即跟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皇太后就坐车驾临未央宫承明殿,下诏各宫门不准放昌邑王的众臣子进入。昌邑王朝见太后回来,乘车想回温室,中黄门的宦者分别把持着门扇,昌邑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跟随昌邑王来的臣子不得进。昌邑王说:“干什么?”大将军霍光跪下说:“有皇太后的诏令,不准放入昌邑的众臣。”昌邑王说:“慢一点嘛,为什么竟弄得像这样吓人!”霍光命人把昌邑的臣子们全都赶出去,安置在金马门外面。车骑将军张安世带着羽林骑兵把二百多人绑起来,都交送廷尉关进了诏狱。命令过去做过昭帝侍中的内臣看好昌邑王。霍光下令左右:“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叫我对不起天下人,背上杀君的罪名。”昌邑王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废黜了,对左右说:“我过去的臣子跟我来做官有什么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全抓起来吗?”一会儿,有皇太后的诏令召见昌邑王。昌邑王听到召见,心中着慌,就说:“我有什么罪要召见我啊!”皇太后身披珍珠短袄,盛妆坐在武帐中,几百名侍卫都拿着武器,排列在殿下。众大臣依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在殿前听诏。霍光与众大臣联名参奏昌邑王,尚书令宣读奏章。 皇太后下诏说:“同意。”霍光叫昌邑王起身下拜接受诏令,昌邑王说:“听说天子只要有诤臣七个,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天下。”霍光说:“皇太后已诏令废黜,哪来的天子!”当即抓住他的手,解脱他的玺和绶带,捧给皇太后,扶着昌邑王下殿,出金马门,众大臣跟着送行。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起身上了天子乘舆的副车。大将军霍光护送他到昌邑王的府邸。霍光谢罪道:“王的行为自绝于天,臣等无能而胆怯,不能杀身以报恩德。微臣我宁肯对不起王,不敢对不起国家。希望王能自爱,我今后长时期内不能再侍奉您左右了。”霍光流泪哭泣着离开。昌邑群臣因未尽到辅佐引导君王的职责,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霍光把二百多人全杀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放:“放”的第三笔是“丿”

B.负书担:口袋。

C.荒服:泛指边远地区

D.栖居:“栖”读作“

5.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A.重教兴学

B.养民安民 

C.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

7.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它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于是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并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尽管小郭团队的学业成绩因此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小郭团队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G20峰会于2016年9月4日—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下面是G20杭州峰会的会标,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

备注:1.图中曲线颜色为绿色,印章为红色。

2.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宗旨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数据是当今最热门的词汇,        。在不同场合出现时会有不同含义,澄清基本概念的含义及其含义变化的规律对于深入探讨大数据是非常必要的。          ,如IT技术部门理解的大数据是现有数据处理技术所处理不了的数据规模是大数据,这种视角有利于宣传技术优势;政府部门的大数据概念更多强调政府数据的综合应用,因为这是政府部门数据应用最迫切的课题;在工业领域中,大数据与智能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智能设备直接依据数据操作。          ,这不仅有利于与不同的用户准确对话,也有利于发现不同场景下的人数据创新应用机会。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存无忧,    谋生态——这是人民的要求。近些年来,    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又警醒我们:空气污染防治    面临巨大挑战。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了追求生态文明的决心,    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 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

 

A

因而

虽然

/

只要

B

所以

当然

仍然

/

C

从而

尽管

/

还是

一旦

D

进而

/

依然

只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