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民每年11月到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岛上的人患有冬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拉过笸箩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树下的风和炕洞里的火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这是中国人排解忧郁的特有方式。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钝。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因为这些,倾听与诉说,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生活一段,而且刚回到北京,还曾经去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返回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熟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成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们实心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遥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国的护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们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悉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的酸甜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干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止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蜂、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巴已经退化了,再过几百年之后,人的发音功能和听力,也会逐渐地丧失吗?

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东北猫冬的情形?

2.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

3.分析第三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请分点概括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

5.指出文章最后一话的内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悟。

 

1.自然而然引出“倾听与诉说”的话题,说明投入的交流在不久以前是普遍存在的;并与下文倾听的消失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主题。(3分,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 2.(1)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动词“裹挟”“跨”“跺”“长坐”,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以前岁月中人们的坦诚、热情、无拘无束。(2)将隔断诉说与倾听的冰冷的现实,比作影响蜜蜂和花朵交流的玻璃,透明却无情,形象生动,使人思考回味。(4分,每句2分,语言形式与表达效果各1分) 3.内容上由地球转暖语带双关地说到整个国家搅动起来,说明社会浮躁,生活节奏加快是倾听与诉说减少的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作用。(4分,内容和结构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工作繁忙,生存压力大缺少闲暇时间;过于追求功利,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轻视情感交流,把倾诉看作软弱失意;现代人注意私密性,对个人活动不想透露也不愿打听。(4分,写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5.人类的听说能力如同尾巴的退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丧失吗?这是作者面对当今只顾功利,忽视情感交流的社会现实产生的深沉危机感。警示人们,要放慢脚步,多关注精神生活,多作诉说与倾听,恢复人的本性。感悟,只要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5分,内涵3分,感悟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章的开头写东北“猫冬”的情形,是要引出“倾听和诉说”的主题。在东北“猫冬”时,因为闲暇,“倾听和诉说”显得正常而普遍,那是人们生活的构成部分。而现在,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倾听别人的忧愁和喜悦,也不愿意向人倾诉自己的悲欢。对比之下,凸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理的担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长坐”属于白描的手法,没有任何修饰,但原来东北人的坦诚、热情、好客就通过这样的描述表露出来。这正是作者希望并提倡的人际关系。(2)比喻手法。用玻璃比喻冰冷的现实,这玻璃隔断了人与人的倾听和诉说,隔断了人们正常的交流需要。这样的隔膜,看似透明却冰冷异常。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本段在内容上表述了人与人产生隔阂的原因,是“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是人心浮躁,是追名逐利的心让“倾听和诉说”变得遥远而不可及。结构上承接上文对东北猫冬的描写,开启下文对“倾听和诉说”正在消失的深思和忧虑。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浮躁;生活压力让人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没有时间去倾听;现实的冰冷让人与人的交流产生了隔阂;诉说是失意的象征,倾听是弱者的专利,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们把自己幽闭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不听也不说等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末作者用强烈的反问质疑社会,人类的听说能力会如同尾巴的退化一样,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丧失吗?由此警醒世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类的沟通出现了很大危机。人应该回归本性,多关注内心的需求和精神营养,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结合文本,考生可以就自己知道的人与人的沟通的事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

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

3.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

一头驴听说蝉唱歌很好听,便很想跟蝉学习唱歌。有一天,驴向蝉提出了恳切的请求。蝉看了看驴,说:“你真想学唱歌吗?也可以,但你必须每天像我一样以露水充饥。”驴听了很高兴,每天以露水充饥。结果,没几天,驴就饿死了。

 

查看答案

下列情境中,售货员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某顾客到商场买拎包,她看不出自己选中的拎包是否用真皮制成,她听说过一种检验是否真皮的做法,就是用指甲划包包真皮是划不破的她向售货员提出自己要求。面对这过分的要求,售货员微笑地说:“         
A.不行!商场里有明文规定,顾客不管有意或无意损坏商品一律照价赔偿。
B.真对不起,我们没听说过这种方法,万一你的方法是错的那你就得不偿失了。
C.开玩笑吧,这是哪门子方法?我从没听说过难道你不觉得自己的想法很荒唐吗?
D.可以呀不过要是损坏了包包你必须照价卖下它,因为商场不会认同你的做法。

 

查看答案

下列诗歌写的都是我国传统节日,其中与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中秋节)

B.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重阳节)

C.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

D.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              ”的意境。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