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③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 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先找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然后明确景物的特点,再看使用的方式或写景的角度。“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斗柄阑干”,看到的是天空中横斜的北斗;“角声凄断”,听到的是凄凉的角声,前一句是写静景,是眼中所见,后一句是写动景,是耳中所闻,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从“客泪”“愁仍溅”直接表现身在客中,要借酒浇愁,但愁绪仍在的心情;“归心”表现思归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欲问行朝”体现忧国之情,“盗贼尚纵横”表现忧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除了关注最后两联,找出其中的情感词和诗人的情态,还要关注整首诗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D.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等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丈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1日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头上的书法,巧妙地将石头与书法结合,形成了摩崖、碑刻、篆刻等多种样式,但其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

B.摩崖是体量最大的书法,摩崖书写,点画不需要仔细,但要力求结构舒展、气势宏大,又要注意依形就势,体现石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碑是一种缩小了的摩崖,它遍及中国大地,数量庞大,是体现书法艺术成就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且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也最为充分。

D.印章最早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明清时期,石头篆刻广泛发展,文人真正体验到了在石头上的书写乐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属出现时,正值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在非常珍贵的金属材料上铸造文字,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碑有较高的正统地位,它能够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为历史学家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

C.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D.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石头和纸张各具特色,中国人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字在成熟的关键期和金属材料相结合,影响了文字的书写特征,所以最早刻石《石鼓文》具有了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B.我国有大量的摩崖和碑刻存世,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传播知识的功用,而是统治者和文人要借此表达成仪,宣示权力或出示凭证。

C.好的摩崖石刻,能给自然风景打上入的印记,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凸显人的价值,这也使人类进行摩崖创作具有了内在动力。

D.现代墓碑其书法价值可能不及古代,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仪式感造成的肃穆,依旧会出现在某个或大或小的空间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 7 23日,延庆区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11伤。延庆区宣传部通报称,动物园已停业整顿。另据了解,伤者下车前曾被提醒不要下车。此事发生后,网络上的各种议论一直没有消停。在这些议论中,有对不守规则的反思,有对野生动物园安全问题的审视,更有将愤怒指向老虎的。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蓝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冷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计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

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锌,季匈民微用倒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态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冷,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小说开篇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请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2.小说第二段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样写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形象特点。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默写

1                  ,余不忍为此态也!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3)高余冠之岌岌兮,                                 惟昭质其犹未亏。

4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5)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

6)鹏之徙于南冥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