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白鹭 萨拉·朱伊特 初夏六月的一个夜晚,小女孩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白鹭

萨拉·朱伊特

初夏六月的一个夜晚,小女孩希尔薇赶着牛,顺着一条狭窄的小路,穿过黑黝黝的森林,向祖母的房子走去。当希尔薇急匆匆穿过森林朝心爱的家走去时,她又想起曾和父母一起居住的那个肮脏而又拥挤的工业城镇。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尖利的呼哨。希尔薇知道这不是鸟儿友好的呼哨,它有股坚定劲儿,是一个人发出的。接着她就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他高高的个子,带着一支枪。那陌生人和她并排走了起来。回到家,陌生人向她面带笑容的祖母讲了他遇到的麻烦。“我一直在搜寻各种鸟儿,却想不到迷了路。我能在你家住一宿吗?”“当然,你可以住在我们这儿,我们不大宽裕,但不会嫌你的。”祖母说。

饭后,他们都坐在外边。那年轻人说他是一名收集鸟类的科学家。“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加上专门的化学防腐剂,把它们制成标本。我家的书房中收藏着100多种不同的鸟儿。”他慢条斯理地答道。

她的祖母自豪地说道,“希尔薇对鸟儿知道得也挺多的,对森林非常熟悉。森林里的野兽常常径直走来从她手里吃面包。”

“两天前,我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看到一只白鹭。你也看到过么?”年轻人问道。希尔薇默不作声。“这是一只羽毛柔软洁白、两腿细长、个头挺高的奇鸟。它很可能把巢筑在大树顶上。”希尔薇的心呼呼狂跳起来。她认识那只奇怪的白鸟!她在森林的那一边看到过。那年轻人两眼紧盯着希尔薇。“谁告诉我白鹭藏身的地方,我就给谁10美元。”

那天夜里,希尔薇尽梦见她和祖母拿着那10美元所能买到的好多好多奇妙的东西……第二天,希尔薇和那年轻人在森林里呆了一天,看到好多种鸟儿。年轻人向希尔薇讲了这些鸟儿的好多事情。希尔薇望着那年轻人时,眼中充满了爱慕。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一种奇异的兴奋充溢她的心房。

这天夜里希尔薇久久不能合眼。她想出了一个计划,既能让祖母得到那10美元,又能叫那年轻人高兴。

当太阳即将升起之时,她悄悄地穿过森林,来到一颗大松树下。希尔薇猛地用小手抓住、用赤脚夹住大松树粗糙的树干,向上爬去时,尖利的干枝杈猫爪般地在她身上抓划。她愈爬愈高,粘乎乎的松脂使她的手指僵硬不听使唤。东方开始发白。她终于爬到了最高的树梢。她的小脸蛋看上去就像一颗淡淡的晨星。金色的阳光撒向苍翠的森林。两只苍鹰在远远的下方缓缓地比翼盘旋。她感到好像自己也能在云彩之间展翅飞翔。

突然,希尔薇瞥见一个白影闪现,越来越大。只见一只长着宽阔的白翅和修长的脖子的鸟儿飞掠而过,停落在她下面的一根松枝上。这只白鹭向蹲在附近一棵松上窝里的伴侣叫一声,就扇起翅膀飞走了。希尔薇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现在她知道那只野鸟儿的秘密了。下来时,她尽力不去想她受的伤,她只愿意想:告诉那陌生人该上哪儿去找白鹭窝时,他会对她说什么。

大约一小时后,希尔薇走进了厨房,祖母和那年轻人站起身来。他的眼睛和善而又深奥地盯着希尔薇那双深灰色的眼睛。他可以付给希尔薇和她的祖母10美元。说出她的秘密的美妙时刻到来了。但是,希尔薇却默不作声,白鹭是如何飞过金色的天空,她和它又是如何从云端一同望着太阳升起,她都记得一清二楚。她不能说。她不能说出白鹭的秘密,那样会要它的命的。

那天晚些时候,年轻人失望地离开了。希尔薇感到很伤心。好想做年轻人的朋友。但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和猎鸟人相比,鸟儿是不是更好的朋友?有谁能知道呢?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家经典》,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主人公希尔薇的生活,对比了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环境,暗示着她对自然生活充满着喜爱之情。

B.希尔薇寻找白鹭时看到了森林里的阳光美景,她觉得自己都已经和森林融为一体了,所以她不愿意告诉年轻人白鹭的去处。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叙述者驾驭整个故事,洞悉一切,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以有限视角观察生活,表现人物。

D.小说用精彩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如年轻人慢条斯理地说他制作标本的过程,这一细节就形象地表现出他对鸟类的热爱。

E.小说的标题“一只白鹭”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节点,年轻人 寻找白鹭和希尔薇隐瞒白鹭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两人对白鹭的不同态度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2)小说中两次提到希尔薇“默不作声”,如何理解?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小说构思巧妙,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举两例简要分析。

(4)怎样理解小说结尾一句“和猎鸟人相比,鸟儿是不是更好的朋友”的含义?并谈谈你对人与自然 关系的感悟。

 

(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第一次“默不作声”是因为希尔薇不能确认年轻人所说的白鹭就是自己以前看到过的那只奇怪的白鸟;同时这也是作为少女的她在陌生男子面前矜持的表现。 ②第二次“默不作声”,表现了希尔薇的犹豫与矛盾:按她的计划,她想既让祖母得到10美元又能让年轻人高兴;但看到白鹭后她又很担心白鹭被杀害,这表现出希尔薇的善良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尊重。 (3):①祖母说:“我们不大宽裕,但不会嫌你”既照应了前文前带笑容的祖母,表现出祖母的热情好客,同时也为下文希尔薇很想得到10美元而去寻找白鹭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②希尔薇在森林中听到尖利的呼哨,能判断出是人发出的,说明她对森林中的鸟儿很熟悉,为下文写希尔薇见过白鹭这种奇鸟埋下伏笔,也照应了祖母对希尔薇的评价。 ③这些伏笔和照应既丰满了人物形象,也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更合情理。 (从下列角度来分析照应,言之成理即可: ①第1段中希尔薇对父母居住的工业城镇的反感,呼应了后文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鸟儿的保护; ②第2段中年轻人带着枪和第3段中年轻人介绍的将鸟打死制成标本的收藏方式是后文希尔薇不愿说出白鹭的秘密的主要原因; ③第4段中祖母介绍希尔薇对森林非常熟悉与后文她找到白鹭的窝相呼应; ④第6段中希尔薇关于10美元的梦和第二天她与年轻人的愉快相处以及希尔薇对年轻人的好感呼应了第7段中她找白鹭的计划,也与第8.9段中她不顾伤痛云白鹭相呼应。) (4)含义:①年轻人是个科学家,知识丰富,英俊潇洒,很有吸引力,应该是很适合做朋友的,可是他却杀害鸟类、制作标本,这令希尔薇困惑迷茫。 ②白鹭是一种奇鸟,美丽而充满生命活力,给希尔薇带来美好的感受,像朋友般亲近和谐。 ③“更好”是一种比较,也是一种抉择,表现了希尔薇对年轻人行为的反感、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命的尊重。 感悟:对于自然,人类不应该占有、掠夺与杀戮,而应该是尊重、爱护;人类应该和自然平等、和谐相处;自然养育人类,人类应爱护自然。(2分,作答时必须兼顾人和自然两个对象,选择一下 角度表述即可。不局限于上述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B此处只是希尔薇不愿告知的原因之一,概括不全面。C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D年轻人的慢条斯理表现出现的是他对杀戮生命的习以为常。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考点: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                            ”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陈情表》用“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4)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5)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汴河亭①

许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③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④,迷楼还似景阳楼⑤。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诗人,其诗以登临怀古见长。③百二禁兵:指隋炀帝的卫兵。④有道:指唐朝。⑤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南朝陈后主筑。

(1)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精妙。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⑤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④。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④虫流:指死亡。 ⑤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陈情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请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保护儿童,在对象上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面固然重要,但建立有效的救助机制,     ,才是治本之策。十多年前,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位中国老人到美国用“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却被当地儿童福利机构误认为“虐待儿童”而遭起诉的故事。今天看来,那种“误会”所彰显的“孩子至上”理念和“强制报告”等刚性制度,     。让困境儿童享有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从观念更新到制度创新,从福利保障到社会参与,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耐庵,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黄盖等。

B.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C.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D.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