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滕王阁序(节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滕王阁序(节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B.遥襟畅,逸兴遄飞             :顿时

C.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         :机会

D.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B.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C.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D.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3.下列对文中有关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运用虚写的手法,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想象出了水光山色的微妙变化。

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借助视角的变化,使天上和地下,相映成趣,构成整齐统一的和谐之美。

C.“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写出了南昌一带人口众多、富庶繁华的特点,营造出富饶祥和的气氛。

D.“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C 2.B 3.A 4.(1)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2)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的能力。C项,“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意思是“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可见“机”应解释为“细微的预兆”。解答本题,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语境分析法(句子本身的小语境和句子所在语段的大语境)、句子结构分析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联想法、字形分析法等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技巧。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含意,然后分析句子中的存在的断句标志。“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从语句的对称角度来看,后面说“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由此可以断出“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由“冯唐易老”可以断出“李广难封”,“嗟乎”作为感叹词,应断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解析:A项,“运用虚写的手法”有误,从文中来看,这是实写。文中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汀”“渚”,水边平地、水中小洲;“穷”,形容词做动词,极尽、穷尽;“即”,随着。第二句中,“宁”,怎能;“移”,改变;“穷”,古今异义,处境艰难;“坠”,放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也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证实,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实如刘向、杨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⑤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下,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与其整个文字系统皆难以维持,从而使“许学最后的壁垒也被冲破了”,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研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查看答案

请以“爱,深藏在心底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主旨明确,形象鲜明,符合文体特征要求,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

(2)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组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                       ,国恒亡。

(3)《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              

(5)又前而为歌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