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绣花布鞋 马犇 落了一场雨,平添了几分凉意,尤其是近几日。更准确地说...

现代文阅读

绣花布鞋  马犇

落了一场雨,平添了几分凉意,尤其是近几日。更准确地说,此时,用“凉”已不妥帖,应该为“寒”,是平添了几分寒意。

我正打理着窗台上的秋菊,暗想,晚上弄几盅老酒,边饮边赏。岂不是雅事。正思忖间,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遐想中拖曳出来。

尾号:9654。是老友徐东南。

东南是苏北人,用他们当地方言念这几个数字,谐音是“酒足误事”。

东南自打认识我,就没换过号,他总说“小酒怡情,大酒伤身,酒足误事”。

而这次不同,他让我去他家,我觉得奇怪。

不容多想,我端了一盆秋菊直奔徐家。

东南的娘在他十几岁时就病逝了,而东南的妻子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遭遇了车祸,两条命都没保住。东南和他那耳朵有点背的爹相依为命也有20年了。说白了,这是一个由两个光棍组成的家。这也是他让我来家里吃饭,我感到奇怪的原因。

一踏入他家门,我的注意力就被鞋架上最上层规规矩矩摆放的一双手工女式布鞋吸引住了——鞋面绣有粉色的莲花,针法细密。这个家里有了新的女人!

我情不自禁地向几个房间环视。

“贤弟,快来,昨天一个同乡带来了无肠公子,所以特邀你来寒舍品尝。”东南故意文绉绉的,以此来彰显他来自南方的“公子才情”。

我没多少话,只是举了举手里的秋菊。

卧室的门半掩着,老爷子坐在床边,腿上放着一本旧相册,静静地翻着,偶尔凑近,小心地轻轻地抚摸着。

我刚想打招呼。东南却向我摆摆手,示意我在客厅里坐下。

东南进了厨房,打开蒲包,里面有十只蟹,公母各半。他在水池里放了些水,把蟹倒出来,那些蟹立刻张牙舞爪来回横行。

“重阳过后,螃蟹无论公母,无不肥大,味道一个赛一个。”

东南话音未落,出来方便的老爷子一眼看见了螃蟹,抬手指点着说:“你娘从来不吃螃蟹,你忘了?咱们吃蟹,你娘她吃什么?”

东南赶紧大声说:“知道,知道。”停顿一下。又说:“她爱吃阳春面,一会儿单做。”

老爷子抬起的手放下了。

我的猜测是对的,这个家有新女人了。也就是说,东南有继母了。

从卫生间出来,老爷子突然一拍脑门,讪笑着自嘲:“瞧我这记性,你娘不是去哈尔滨旅游了吗?”他略带歉意地看了我一眼,说:“咱们吃蟹,咱们吃蟹。”

老爷子回卧室了,不一会儿,卧室里传出了他可以撼动楼板的声音:“喂,老伴儿啊,昨天的电话撂下也没多久,但还是忍不住想打一个。今天都去哪儿了?快给我讲讲。”

话音刚落,老爷子就从卧室出来,抬腿又进了隔壁的另一个房间。

“啊,老头子。”竟是细细的女声,“今天去了中央大街,你当年邮过中央大街的风光明信片给我,所以我瞅着这里什么都眼熟。”

我听出来了,是老爷子在装老太太的声音。

老爷子从隔壁的房间里出来,复又进入卧室:“老伴啊,秋天了。那边早晚凉啊,穿上那件我送你的毛衫,就是右下边有朵莲花的那件。对,对,对了,你走时忘了拿上莲花布鞋,带上它多好啊,走路轻便,和毛衫又配套……”

我完全可以想象老爷子在卧室说这番话时的表情。我的眼睛不自觉地向着鞋架上望了望。

老爷子还在说着什么,东南已经端起泡好的普洱踱过来。他一脸庄重地苦笑。本来就不想解释,略略沉吟,还是语气稍稍沉重地开了口:“老弟,弄糊涂了吧?家里仍然只有我和我爹。”

我更为惊诧,直指那双莲花布鞋。

东南说:“过去,我爹天天写信,写上我家的地址和我娘的名字,邮出去。待收到信,他会放进一个专门放我娘东西的柜子。自打给我爹买了这部手机,他每天都会像刚才那样和我死去多年的娘‘通电话’……”

那天的蟹、酒以及屋里的空气都有点苦涩。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结尾“苦涩”二字,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指老爷子的“苦”,又指徐东南的“苦”,也与开头的“寒”“凉”照应 

B小说中的“我”是线索性人物,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冷静地介绍了徐东南老父亲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C作者多次运用细节描写,精妙传神。老爷子“摊放”相册,“抚摸”,徐东南“踱过来”“庄重地苦笑”“沉重地开了口”便是明证。

D这篇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主体部分是在徐东南家里发生的事,所以开篇介绍“9654”的含义那一部分,属于画蛇添足。

E小说布局精巧:先是“家里有了新的女人”,进而“东南有继母了”,设置悬念,扣人心弦,作者最后才抖开包袱,使读者豁然开朗。

2.小说中“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次出现“莲花布鞋”有什么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徐东南不改变父亲的生活状态,是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生活空间;也有人说,让老人长久地陷入思念的痛苦中,是儿女的不孝。你怎么评价徐东南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1.答E给3分,答C给3分,答A给1分。 2.①重情重义,深爱家人。妻子去世20年了,仍然记得她的喜好,“写信”“打电话”给亡妻,叮嘱她早晚凉,穿毛衫。②生活寂寞,内心孤苦。经常“翻着”“抚摸”照片,没有电话之前一直给老伴儿写信。③沉湎往事,执着回忆,坚持活在想象世界里。(每点2分,共6分) 3.①“莲花布鞋”是文章的线索,勾连了全篇,并层层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过一双摆放在鞋架上的莲花布鞋,电话里提及的要与那件有莲花的毛衫配套的莲花布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爱老伴儿,时刻感知亡妻存在的痴心老者的形象;③“莲花布鞋”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媒介,也是徐东南父亲对老伴儿爱的具体化体现,一双鞋是爱的缩影。(每点2分,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作答即可。) 4.示例一:我认为徐东南不改变父亲的生活状态,是为了给父亲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生活空间。 ①文本:父亲抚摸相册、沉浸在思念中时,徐东南不让“我”打断父亲;父亲说“你娘从来不吃螃蟹”时,徐东南说“她爱吃阳春面,一会儿单做”;父亲往返于两个房间“打电话”,徐东南也不加以制止。 ②分析:徐东南知道父亲20年来一直思念老伴儿,自己已经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这本身就是老人家万年的“幸福”生活,所以他极力配合父亲,帮助父亲营造一个娘还活在这个家里的氛围,让父亲的幻想更接近真实,这种默默的支持是对老人的理解和尊重。 ③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用善意的谎言来营造一种氛围,不轻易改变朋友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这应该是对他们最好的理解和尊重。 示例二:我认为徐东南让老人长久地陷入思念的痛苦中,是儿女的不当。 ①文本:父亲抚摸相册、沉浸在思念中时,徐东南不让“我”打断父亲;父亲说“你娘从来不吃螃蟹”时,徐东南说“她爱吃阳 春面,一会儿单做”;父亲往返于两个房间“打电话”,徐东南也不加以制止。 ②分析:老人想念去世的妻子,其情可贵,但这不是一份真实的生活。父亲每天翻看相册,不厌其烦地给老伴儿“打”电话,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样下去对老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影响。徐东南如果一味配合父亲,不做改变,只能让老人陷入无限的思念和痛苦之中,他应该适当加以干预、打破和改变,让父亲走出幻境,拥有现实生活的快乐。 ③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鼓励遇到磨难的亲人与朋友,让他们直面生活,走向现实,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 【解析】 1. 试题分析:B“客观、冷静”理解有误,作者的情绪随着自己所看到的和所理解到的不断发生改变,有比较强的代入感,并非置身之外,冷静描述。D“画蛇添足”理解有误,这一部分为下文的故事展开起到铺垫作用。A文中的“苦涩”还应该有“我”体会到的“苦”,选项表述不够全面。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作品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鉴赏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唐代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①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岁卒。

②黄金尽:《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③祢(mí):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翻译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答案

默写

(1)                  ,时矫首而遐观。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4)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                    。”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而莫之夭阏者     D.乐夫天命复奚疑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我腾跃而上,不过仞而下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然也

B.①穷之北,有冥海者           ②涂有饿莩而不知

C.①而后乃今将图                ②且适冥也

D.①小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则明而行无过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