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步履蹒跚,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立场。”

毛泽东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竟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美)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传记开篇刻画毛泽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

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

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毛泽东性格的“多重性”。

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BD.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给D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爆发的一面(每点2分,3点6分) (3)①内容上,既精炼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又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的评述,又引出下文对毛泽东的评价。(每点3分,共6分) (4)示例: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①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②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词热情地讴歌了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③毛泽东的诗词地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分析准确,选此给3分;B项判断正确,比较表面化,选此给2分;C项原文说的是“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截”,本句意思和原文不符,选此不得分;D项分析性格的“多重性”应为“两重性”,选此给1分;E项原文中表述时用的是疑问语气,而不是肯定的“认为是……”选此不得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题语言主要途径是提炼概括、转换说法、语言重组。作答时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勾画出议论抒情性的词语或句子,并总结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分层合并。本题答题区间是3至8段,勾画议论评价的词语,即可总结出性格的两面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传记往往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文中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回答时要注意两问,手法和表达效果。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讷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咂巴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 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C.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儒商形象。

E.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描述了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

(2)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孙玉厚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表示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意思的两句是                         ”。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                        。”的感慨,表明个人应舍小我,把天下作为己任,以利民为标准和原则。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全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③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④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B.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C.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D.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最初并不是庙号,司马迁在《史记》中尊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为“高祖”,而刘邦实际的庙号是“太祖”。后人就沿袭下来,作为庙号的一种。

B.“舍人” 是官名,古代指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

C.“列传” 是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的体裁,记载历代帝皇之外名人的事迹。

D.“诏” 天子下达臣属的一种命令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文中的“诏”是即位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写樊哙闯帐时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求见获准入宫,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一段说,参观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原来住过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对他们依附他人而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 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 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不太注重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诗经》是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科学发展得较慢,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 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