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古文,按要求回答后面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

阅读下面古文,按要求回答后面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B.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C.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D.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2.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有邪?     道:道路

B.犹之也     掇:拾取

C.失者锱铢     锱铢:比喻极微少的数量

D丸二       累:叠加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1.C 2.A 3.(1)我不转动身体(不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不反不侧,不转动身体(或不左顾右盼)1分;易,改变;何为,宾语前置,为何1分】 (2)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分,分散1分,凝,凝聚1分;……之谓也,说的是……;其,应翻译成大概。) 【解析】 1.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此题可根据文言虚词“则”,文言句式“累……则……”来断句即可。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道,诀窍。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不反不侧,不转动身体(或不左顾右盼);易,改变;何为,宾语前置,为何;分,分散;凝,凝聚;……之谓也,说的是……;其,应翻译成大概。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1.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而去之                委:放弃       

B.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C.是以善国者            为:以之为,作为   

D.危乡轻家则敢上犯禁    陵:违抗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3.理解填空 。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

【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   旋:转

C.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不满

D.吾非至于之子门则   殆:危险

2.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1.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行与事之而已矣            示:显示

B.谆谆然之乎                  命:命令

C.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  受:接受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万章认为,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所谓君权神授。

B.事实上,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君权天授”,与其说是“天”的一方面,不如说是 “民”更为贴切。这就是他主张的“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C.孟子认为,天并不说话,只是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某人(君主)罢了。

D.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以南的地方,是为了使尧的儿子能够继承天下。

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其何以行之哉?”

(2子曰:“饭疏食饮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子曰:“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4)子曰:“弟子入则孝,          ,谨而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风乎舞雩,咏而归。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儒家之传统经典包括:《易》、《书》、《诗》、《礼》、《乐》、《论语》,称六经或六艺。

B.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他的思想有三个鲜明的要点:一是主张性说;二是宣扬民本思想;三是提倡仁政。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个巨擘,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春秋晚期。

D.孟子、荀子、墨子他们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很重要的思想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