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无疾而终 周大新 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无疾而终     周大新

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样的光。

瞎爷的左眼瞎在他9岁那年。一场高烧之后,瞎爷忽然向他爹娘报告:“我的左眼看不见了!”两位老人一惊,忙过来用手在他左眼前晃,那只左眼果然像坏了的钟摆一样一动不动。

未料爹娘哭得正伤心时,他慢腾腾开了腔,说:“爹、娘,哭啥?应该笑才对!这场病不是才弄坏了我一只眼?总比两只眼都弄坏了要好吧?”这番话先是把两位老人惊住,后想想也在理,遂止住了眼泪。

瞎爷于是继续向高处长。

瞎爷的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但又想让他识些字,便求了相邻的一家富户,让他每日去那家的塾馆里旁听私塾先生讲课。可只听了一年,那家便不让他再去,理由是他记性太好,和那富户的孩子相比,显出那家孩子的笨来。爹娘于是就叹息自家的穷。他说:“娘,你甭伤心,你们已经设法送我去读了一年书,我如今也已经识了些字,我总比那些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吧?”

爹娘听了,觉得也是,便不再自怨自艾,心情恢复如初。

瞎爷长到娶亲的年纪,因为瞎了一只眼,媒婆们就很少上门,这让他的爹娘很着急。一日,邻居七娘来,说从鲁山那儿逃荒到北庄的一家人,想嫁女儿,而且提的条件很低,只要男方家里有吃的就行,只是那姑娘嘴唇有些毛病,先天豁。瞎爷看见后,劝爹娘,说:“能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就不错了,和世上那么多光棍汉比比,咱还不是好到了天上?”爹娘一听到儿子这话,觉得也真是有道理,高高兴兴地做起公公婆婆来。

瞎爷和豁唇媳妇的感情很好,婚后6年就生了5个孩子。几个女儿虽然落生下来就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可到底也慢慢地长大了,而且也都一个个长得水灵灵漂亮亮的。豁唇奶常常望着她那一群身子丰满健壮的女儿在心上诧异:这些孩子们身上的养分都是啥子地方吸来的?是从那些野菜、红薯和照得见人影的稀粥里吗?

有女百家求,媒婆们开始上门了,瞎爷噙着旱烟袋,很自豪地坐那儿听媒婆们介绍着一个个求娶的人家,最后为大女儿娥娥选定了一个做木工活的小伙。瞎爷给大女儿说:“不论到啥年代,木匠总有活路做,你跟小伙子过一家,包你这一辈子再饿不了肚子!”

瞎爷的料事还真没错,那木匠小伙手艺好、又勤快,四乡里不断有人请他去做活,活儿做完,人家总要送上一袋半袋苞谷抵工钱。这样一年下来,家里总要积攒不少粮食,做了媳妇的娥娥从此便再也不用过那种吃糠咽菜的日子了。不过,有一点瞎爷没有料到,就是木匠小伙的脾气特暴躁,动不动就打骂老婆,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动手动脚,直把娥娥打得鼻青脸肿跑回娘家来。

瞎爷对娥娥说:“依我看呐,你的命还算好哩?木匠小伙比起那些识文断字心疼老婆的女婿,是差了些,不过,天底下比他还差的女婿可多的是,就说南庄水枝她女婿吧,那人天天去赌场里赌,有时把棉袄都赌输了……”一席话说得娥娥低下了头。第二天,娥娥就收拾了一下,又回了婆家。

日子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堆又一堆,瞎爷也显出老了。豁唇奶小丈夫几岁,这时便替瞎爷张罗“老屋”——棺材。可是宅子上没有大树,家里也无多余的钱去买好的木材,豁唇奶只好买来一堆槐木。槐木这东西不大适合做棺材,不经沤,可是便宜。豁唇奶把木头买来,让大女婿来做。

大女婿砰砰啪啪地又砍又锯,忙了几天,总算把棺材做起来了。可这棺材实在说不上排场漂亮,邻居的老人们看后都摇头,豁唇奶也愧疚得很。不料瞎爷看后却很满意,他拍着豁唇奶的肩头说:“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们的上等柏木棺是差些,可比起那些穷得根本买不起棺材,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好得很吗?我日后睡到里面总也可以少了日晒雨浸吧?好,好!”

豁唇奶的心里被这番话说得轻松多了。

瞎爷是在72岁的那年冬天去世的。瞎爷的死,属于正常的老死,死前没有发现什么病。瞎爷临死前,听到老伴在床头哀哀地哭,还用极微弱的声音劝道:“哭啥?我已经活了72了,比起那些活80.90的人,我不算高寿,可比起那些活了40.50就死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瞎爷死时面孔安详,两个眼角还有笑容留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目“无疾而终”很有意蕴,一方面体现了愿天下人都幸福快乐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表现了做人要知足常乐、要学会随遇而安的主题。

B文章开篇写“瞎爷”不是全瞎有总括全文的作用,特别是“右眼还凛凛睁着”表现了瞎爷敏锐的观察力,“放出箭一样的光”体现了瞎爷的智慧和聪明。

C瞎爷、豁唇奶的几个女儿都健壮、漂亮,二人也为之骄傲,但大女儿在性格上有点柔弱,没有主心骨,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挨了丈夫的打也没有脾气。

D文章对豁奶着墨不多,但形象刻画生动,用在艰难的环境下养活5个女儿、在瞎爷高龄之时给他准备棺木等材料表现了夫妻之间真挚的互相恩爱之情。

E小说用娥娥的丈夫木匠来衬托瞎爷,瞎爷与豁唇奶一辈子没有吵过嘴、打过架,这都得益于瞎爷的好脾气,作者以此暗示人们要像瞎爷一样爱自己家人。

(2)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瞎爷的父母对瞎爷的爱?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在每件事情上瞎爷说的话都大致相似,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 (2)第一问:①对瞎爷瞎一只眼感到无限的悲伤。②请求相邻的富人家让瞎爷去塾馆旁听私塾先生讲课。③为瞎爷的婚事着急,为瞎爷娶媳妇。 第二问:①表现了瞎爷父母对瞎爷无私的爱。②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父母心的赞美之情。 (3)①交代了瞎爷去世时的心态:面孔安详,眼角有笑容。②照应题目“无疾而终”,使文章前后照 应,结构严谨。③对上文瞎爷的行为做总结:像瞎爷这样心情平静的人才能够感知生活的幸福。 (4)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瞎爷是一个能够劝慰别人、知足常乐的人,小说通过不断强化这些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强化瞎爷的思想和生活理念。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瞎爷总能够劝慰别人要学会随遇而安、凡事都往好处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感觉到生活的幸福。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通过不同场景下瞎爷一成不变的话来表现瞎爷的性格特征,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表现了作者对瞎爷思想的赞同,希望人们都能够像瞎爷一样看待自己的生活。瞎爷劝慰别人的话大致都是相同的,体现了作者对瞎爷这些话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瞎爷思想的赞同。 【解析】 (1)试题分析:B“总括全文”说法牵强,交代瞎爷不是全瞎主要是引出下文瞎爷瞎一只眼的事情以及后来瞎爷的思想。C“但大女儿在性格上有点柔弱,没有主心骨,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挨了丈夫的打野没有脾气”表述错误,娥娥的婚事听父母的是那个年代的传统,听从老爹的话回婆家去是想把日子过好。E“小说用娥娥的丈夫木匠来衬托瞎爷”错误,小说中木匠的主要作用的以此体现娥娥的生活状态,引出瞎爷对娥娥遭遇的看法,突出瞎爷的性格。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很明确,答案组织也较简单,第一问只需找出文中瞎爷的父母对瞎爷爱的段落,然后稍加提炼即可。主要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原文“瞎爷的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但又想让他识些字,便求了相邻的一家富户,让他每日去那家的塾馆里旁听私塾先生讲课”;“瞎爷长到娶亲的年纪,因为瞎了一只眼,媒婆们就很少上门,这让他的爹娘很着急”。第二问的作用,主要表现了瞎爷父母对瞎爷无私的爱,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父母心的赞美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主要可以从和人物、主旨的关系上回答,结构上注意和前后文的关系,和标题的关系。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通过考查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本题围绕这几点来回答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孔子阐述“学”与“思”之间密切关系的句子是“                         ”。

(2)荀子在《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表现周瑜的年少潇洒、意气风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范成大

钻天岭上已飞魂,判命坡前更骇闻。侧足三分垂坏磴,举头一握到孤云。

微生敢列千金子,后福犹几万石君。早晚北窗寻噩梦,故应含笑老榆枌

【注】①这首诗是淳煕二年(1175年)范成大入蜀途经归州时作。判命坡,归州东部的一个险峻山岭名。②千金子:指富贵之人。③万石君:民间指福气很大的人。④榆枌:榆树,指故乡。

1.这首诗前两联是如何表现判命坡的险峻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出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纪瞻,字思远,丹阳秣陵人也。瞻少以方直知名。吴平,徙家历阳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永康初,州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其年,除鄢陵公国相,不之官。元帝为安东将军 ,引为军谘祭酒,转镇东长史。帝亲幸瞻宅,与之同乘而归。以讨周馥

华轶功,封都乡侯。石勒入寇,加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以距勒。勒退,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及帝践位,拜侍中,转尚书,上疏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寻除尚书右仆射,屡辞不听遂称病笃,还第,不许。明帝尝独引瞻于广室,慨然忧天下,曰:社稷之臣,欲无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瞻辞让。瞻才兼文武,朝廷称其忠亮雅正。俄转领军将军,当时服其严毅。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及王敦之逆,帝使谓瞻曰:卿虽病,但为卧护六军,所益多矣。乃赐布千匹。瞻不以归家,分赏将士。贼平,复自表还家,帝不许,固辞不起。诏曰: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服物制度,一按旧典。遣使就拜,止家为府。寻卒,时年七十二。

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或手自抄写凡所著述,诗赋笺表数十篇。兼解音乐,殆尽其妙。慎行爱士,老而弥笃。尚书闵鸿、太常薛兼、广川太守河南褚沈、给事中宣城章辽、历阳太守沛国武嘏,并与瞻素疏,咸藉其高义,临终托后于瞻。瞻悉营护其家,为起居宅,同于骨肉焉。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晋史·纪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B.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C.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D.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清两朝也称举人为孝廉。

B.“社稷”原意是土谷之神,古时的人们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本是第一人称,即的意思,如屈原离骚》中有“回朕车以复路兮”;自秦始皇时专用作皇帝自称,如“朕为始皇帝。

D.“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为低级官员;汉武帝时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隋以后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瞻深得皇帝的赏识。元帝曾经亲自到他家里,和他同车而回;明帝也曾经单独召见他,和他谈到自己的心事,并把他作为自己倚重的大臣。

B.纪瞻关爱士人。这种品德到了老了以后更加坚定;即使是那些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人,一旦托付自己,照顾他们的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骨肉一样。

C.纪瞻才华出众,文武兼备。他早年被举荐为秀才;在讨伐敌人、抵抗外族入侵均获胜利;曾被明帝看作是十大社稷之臣,还因此被任命为骠骑将军。

D.纪瞻不贪恋官位,不贪图金钱。纪瞻一生多次不接受封官和多次辞官;有次得到皇帝赏赐的布匹,也没有带回家里,而是把它分给手下的将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

(2)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便是说“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要有熟练掌握。对物质技能的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的“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

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可见,与后世某些儒家单纯强调伦理道德不同,在“志道”等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由于物质现实地掌握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多面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感受到和获取身心自由的主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因为这些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另外这种“游于艺”的活动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可以看出,“游于艺”既是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仅有前三者,基本还是内向的、静态的、未实现的人格,有了最后一项,便成为实现了的、物态化了的、现实的人格了。因为这种人格具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它不仅标志着对客观技艺、事物规律的物质实践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而且标志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这其实便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正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协调、符合、一致。“游于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似乎前者只讲技艺熟练,后者只讲心理欲求,但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二者是有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不逾矩”便不只是道德的教条,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前者是外在技艺的熟练,后者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但在孔学里,二者有其深刻的关联。荀子提出“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在理论上发展这个方面。后世颜元等人也强调“六艺”的物质实践性。这表明在儒学中,“圣人”的人格实现与六艺的物质实践性的现实掌握是相关联的。只有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而把“游于艺”当作一种并不十分重要的补充,并且常常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才从根本上失去孔门六艺的原始的物质实践的丰富内容。实际上,“游于艺”——在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自由游戏”,决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1.下列各项中,关于“游于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B.指的是“君子”要学会训练别人熟练掌握物质技能的一切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产生自由感的基础。

C.其中所指的“艺”,对君子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D.这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意味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要掌握这些,人们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B.孔子在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后,又提出“游于艺,”这说明他很重视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

C.孔子认为,“游于艺”是外在技艺的熟练,“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二者有着深刻的关联。

D.孔子并非单纯地强调伦理道德,“游于艺”的提出表明他还要求人们通过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驾驭客观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仅仅强调“不逾矩”就只是道德的教条与说教,一旦与“从心所欲”结合起来,便是一种人生的自由,从而成为一种境界。

B.其实,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表现了对个人主观目的的强烈追求,同时又显示了对客观规律的熟练把握和自觉遵守。

C.后来荀子提出的“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和后世颜元等人的观点有相似性,前者从理论上发展,后者从实践上强调。

D.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认为“游于艺”不太重要,常常把它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只见过麻雀,听到麻雀的叫声便觉动听。后来村里来了乌鸦,它一叫,村人便十分惊奇:乌鸦的叫声多特别啊!后来村里又飞来了百灵,百灵的叫声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渐渐地,人们无法容忍乌鸦的叫声了,他们驱赶了乌鸦。后来又赶走了麻雀。村人们就只听到百灵的声音了。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②角度自选;

③立意自定;

④题目自拟;

⑤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⑥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