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判 命 坡① 范成大 钻天岭上已飞魂,判命坡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范成大

钻天岭上已飞魂,判命坡前更骇闻。侧足三分垂坏磴,举头一握到孤云。

微生敢列千金子,后福犹几万石君。早晚北窗寻噩梦,故应含笑老榆枌

【注】①这首诗是淳煕二年(1175年)范成大入蜀途经归州时作。判命坡,归州东部的一个险峻山岭名。②千金子:指富贵之人。③万石君:民间指福气很大的人。④榆枌:榆树,指故乡。

1.这首诗前两联是如何表现判命坡的险峻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出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1.①首联运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钻天岭的“飞魂”衬托出判命坡的“更骇闻”。②颔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将悬崖峭壁比作坏的石磴垂挂而下;抬头一看,好像手可以抓住天上的运气,表现出判命坡的既危且高,惊险骇人。 2.①戏谑自嘲之情。颈联中作者自谦为微末之身,不敢像千金子那样保重,而世俗认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那么,过了判命坡之后,能不能和万石君那样福气大呢?体现了自嘲的味道。②终老故乡的期待。尾联设想归隐之后,高卧北窗之下,想起今天过判命破的“噩梦”般的情景,定会坚定终老故乡的决心。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问的很明确“这首诗前两联是如何表现判命坡的险峻的”,区间在前两联,重点是“如何表现”的。首联运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钻天岭的“飞魂”衬托出判命坡的“更骇闻”。颔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将悬崖峭壁比作坏的石磴垂挂而下;抬头一看,好像手可以抓住天上的运气,表现出判命坡的既危且高,惊险骇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结合后两联的内容;二是复杂的情感,至少不能少于两点。颈联中作者自谦为微末之身,不敢像千金子那样保重,而世俗认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那么,过了判命坡之后,能不能和万石君那样福气大呢?体现了自嘲的味道。尾联设想归隐之后,高卧北窗之下,想起今天过判命破的“噩梦”般的情景,定会坚定终老故乡的决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纪瞻,字思远,丹阳秣陵人也。瞻少以方直知名。吴平,徙家历阳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永康初,州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其年,除鄢陵公国相,不之官。元帝为安东将军 ,引为军谘祭酒,转镇东长史。帝亲幸瞻宅,与之同乘而归。以讨周馥

华轶功,封都乡侯。石勒入寇,加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以距勒。勒退,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及帝践位,拜侍中,转尚书,上疏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寻除尚书右仆射,屡辞不听遂称病笃,还第,不许。明帝尝独引瞻于广室,慨然忧天下,曰:社稷之臣,欲无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瞻辞让。瞻才兼文武,朝廷称其忠亮雅正。俄转领军将军,当时服其严毅。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及王敦之逆,帝使谓瞻曰:卿虽病,但为卧护六军,所益多矣。乃赐布千匹。瞻不以归家,分赏将士。贼平,复自表还家,帝不许,固辞不起。诏曰: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服物制度,一按旧典。遣使就拜,止家为府。寻卒,时年七十二。

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或手自抄写凡所著述,诗赋笺表数十篇。兼解音乐,殆尽其妙。慎行爱士,老而弥笃。尚书闵鸿、太常薛兼、广川太守河南褚沈、给事中宣城章辽、历阳太守沛国武嘏,并与瞻素疏,咸藉其高义,临终托后于瞻。瞻悉营护其家,为起居宅,同于骨肉焉。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晋史·纪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B.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C.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D.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清两朝也称举人为孝廉。

B.“社稷”原意是土谷之神,古时的人们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本是第一人称,即的意思,如屈原离骚》中有“回朕车以复路兮”;自秦始皇时专用作皇帝自称,如“朕为始皇帝。

D.“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为低级官员;汉武帝时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隋以后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瞻深得皇帝的赏识。元帝曾经亲自到他家里,和他同车而回;明帝也曾经单独召见他,和他谈到自己的心事,并把他作为自己倚重的大臣。

B.纪瞻关爱士人。这种品德到了老了以后更加坚定;即使是那些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人,一旦托付自己,照顾他们的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骨肉一样。

C.纪瞻才华出众,文武兼备。他早年被举荐为秀才;在讨伐敌人、抵抗外族入侵均获胜利;曾被明帝看作是十大社稷之臣,还因此被任命为骠骑将军。

D.纪瞻不贪恋官位,不贪图金钱。纪瞻一生多次不接受封官和多次辞官;有次得到皇帝赏赐的布匹,也没有带回家里,而是把它分给手下的将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

(2)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便是说“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要有熟练掌握。对物质技能的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的“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

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可见,与后世某些儒家单纯强调伦理道德不同,在“志道”等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由于物质现实地掌握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多面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感受到和获取身心自由的主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因为这些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另外这种“游于艺”的活动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可以看出,“游于艺”既是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仅有前三者,基本还是内向的、静态的、未实现的人格,有了最后一项,便成为实现了的、物态化了的、现实的人格了。因为这种人格具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它不仅标志着对客观技艺、事物规律的物质实践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而且标志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这其实便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正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协调、符合、一致。“游于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似乎前者只讲技艺熟练,后者只讲心理欲求,但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二者是有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不逾矩”便不只是道德的教条,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前者是外在技艺的熟练,后者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但在孔学里,二者有其深刻的关联。荀子提出“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在理论上发展这个方面。后世颜元等人也强调“六艺”的物质实践性。这表明在儒学中,“圣人”的人格实现与六艺的物质实践性的现实掌握是相关联的。只有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而把“游于艺”当作一种并不十分重要的补充,并且常常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才从根本上失去孔门六艺的原始的物质实践的丰富内容。实际上,“游于艺”——在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自由游戏”,决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1.下列各项中,关于“游于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B.指的是“君子”要学会训练别人熟练掌握物质技能的一切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产生自由感的基础。

C.其中所指的“艺”,对君子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D.这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意味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要掌握这些,人们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B.孔子在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后,又提出“游于艺,”这说明他很重视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

C.孔子认为,“游于艺”是外在技艺的熟练,“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二者有着深刻的关联。

D.孔子并非单纯地强调伦理道德,“游于艺”的提出表明他还要求人们通过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驾驭客观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仅仅强调“不逾矩”就只是道德的教条与说教,一旦与“从心所欲”结合起来,便是一种人生的自由,从而成为一种境界。

B.其实,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表现了对个人主观目的的强烈追求,同时又显示了对客观规律的熟练把握和自觉遵守。

C.后来荀子提出的“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和后世颜元等人的观点有相似性,前者从理论上发展,后者从实践上强调。

D.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认为“游于艺”不太重要,常常把它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只见过麻雀,听到麻雀的叫声便觉动听。后来村里来了乌鸦,它一叫,村人便十分惊奇:乌鸦的叫声多特别啊!后来村里又飞来了百灵,百灵的叫声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渐渐地,人们无法容忍乌鸦的叫声了,他们驱赶了乌鸦。后来又赶走了麻雀。村人们就只听到百灵的声音了。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②角度自选;

③立意自定;

④题目自拟;

⑤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⑥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面是一幅题为“一个劳动母亲的手”的图片,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这双手”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用来赞美母亲的辛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答:

 

查看答案

2013年,很多专家提议以后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倘若更改,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国庆节、中秋节和教师节三大节日相差不到几天。请你从下面六副对联中选出三副分别给祖国、家人和老师献上,并根据对联知识对这些对联进行微调,修改得更贴切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甘露广施千株翠,报得春风一寸丹  ②三月光阴换槐火,二分消息杏花知 ③玉莹盘润乐长安,人寿年丰大吉祥  ④盛世腾飞基昨日,神州崛起今朝看 ⑤三径就荒绽菊蕊,一堂大喜燕来宾 ⑥激情洋溢,写大千世界;笔走龙蛇,绘自然奇观

(1)国庆节(献给祖国):选____(序号),_________________(文字)

(2)中秋节(献给家人):选____(序号),_________________(文字)

(3)教师节(献给老师):选____(序号),__________________(文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