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3年,很多专家提议以后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倘若更改,就会出现...

2013年,很多专家提议以后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倘若更改,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国庆节、中秋节和教师节三大节日相差不到几天。请你从下面六副对联中选出三副分别给祖国、家人和老师献上,并根据对联知识对这些对联进行微调,修改得更贴切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甘露广施千株翠,报得春风一寸丹  ②三月光阴换槐火,二分消息杏花知 ③玉莹盘润乐长安,人寿年丰大吉祥  ④盛世腾飞基昨日,神州崛起今朝看 ⑤三径就荒绽菊蕊,一堂大喜燕来宾 ⑥激情洋溢,写大千世界;笔走龙蛇,绘自然奇观

(1)国庆节(献给祖国):选____(序号),_________________(文字)

(2)中秋节(献给家人):选____(序号),_________________(文字)

(3)教师节(献给老师):选____(序号),__________________(文字)

 

(1)国庆节(献给祖国):选④,盛世腾飞基昨日,神州崛起看今朝(结构、词性相同) (2)中秋节(献给家人):选③,玉莹盘润长安乐,人寿年丰大吉祥 (仄起平收) (3)教师节(献给老师):选①,广施甘露千株翠,报得春风一寸丹(结构、词性相同)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对联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是:明其特点 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①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②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③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④他们表情木然。

⑤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⑥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⑤①③②⑥     

C.③②①④⑤⑥          D.④⑤①②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

B.这种如鱼得水似的悠闲,让后世的学者在感叹中国人融入西方社会的艰难时,不得不叹服徐志摩是最适应西方生活的中国文人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艾青将自己对大堰河的感情表现在娓娓动人的陈述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的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幕后推手策划“君鹏”事件是为了钱,专业策划团队炒作其他人当然也有其目的,可谓          

②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栽赃任务,他苦思冥想,终于决定            ,直接把夏言拉过来陪审,期望能够在公堂上有所突破。

③他这人很有意思,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切齿拊心,愁则           ,乐则得意忘形。

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孤注一掷   无精打采

B醉翁之意不在酒       孤注一掷   发上指冠

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图穷匕见   无精打采

D醉翁之意不在酒       图穷匕见   发上指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相关链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及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

答: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

答: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句子是: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从“士”的角度侧面展示荆轲出行场面悲壮和激愤的两处是:①士皆垂泪涕泣;②                                 

(3)真的猛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