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15年前,法国企业开始进入波兰,...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15年前,法国企业开始进入波兰,到今天在华沙,家乐福、欧尚、香奈儿、雪铁龙的广告        ,法国电信公司的橙色标志更是尽人皆知。

②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晚清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下野政客的故居随处可见、            

③记者在市中心葡萄牙阿尔法玛旧城区看到,几乎整个街区都被烧烤烟雾所笼罩,街边烤沙丁鱼的摊位          

A触目皆是   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B.俯拾即是   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C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触目皆是

D.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俯拾即是

 

C 【解析】 试题分析: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断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习,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珍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一一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足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胀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负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松沪会战爆发,9月26 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桥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的送往上海。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俯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一面旗帜。

淞户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墉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杭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肚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至1989年11月12日在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 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E.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2)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茅以升的炽热爱国情是人们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了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酒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2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3)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刺秦王》)

(2)                          ,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3)寻梦?                                  (《再别康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2.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