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1)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旟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2)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1)虓xiāo:怒吼。(2)蹇谔:正直耿介。蹇通“謇”,正直。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本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臣子的文书。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然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D.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时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2)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1.D 2.C 3.D 4.(1)(您)若以王的身份回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寻求安定的计策。(得分点:就,回到;委,交付,交出;崇,崇尚;让,谦让;此也判断句。) (2)女儿后来回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这才高兴起来。 (得分点:归宁,会娘家省亲;色,脸色;遽,立刻,赶紧;直通值,此处译为钱;乃,才。)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这句话是说“孙秀作乱,天子被幽禁威逼。我纠合义兵,扫除首恶,臣子的节操,在神明那里显现。二王听信谗言,造成大难,(我)当依赖您的忠心谋略,来调和矛盾。请您用心为我筹划此事”;然后抓专有名词“孙秀”“孤”,同时抓其他的名词“天子”“义兵”“元恶”“神明”。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连坐,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并未清退徒有虚名的人。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意思是“自从主管人才选拔授官的事务,他从未任用过出身寒微之士,也没有贬退过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事而沉浮,在官吏内迁转举荐而已”。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就,回到;委,交付,交出;崇,崇尚;让,谦让;此也判断句。第二句中,归宁,会娘家省亲;色,脸色;遽,立刻,赶紧;直通值,此处译为钱;乃,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裴頠是王戎的女婿,裴頠被杀,王戎获罪被免官。齐王司马囧起义,孙秀将王戎囚于城内,赵王司马伦之子想任王戎为军司。博士王繇说:“濬冲狡猾奸诈,诡计很多,哪里肯为年轻人效力?”司马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惠帝返回宫中,任命王戎为尚书令。不久河间王司马顒派遣使者到成都王司马颖那里游说,将要讨伐齐王司马囧。讨伐的檄文到了,司马囧对王戎说:“孙秀作乱,天子被幽禁威逼。我纠合义兵,扫除首恶,臣子的节操,在神明那里显现。二王听信谗言,造成大难,(我)当依赖您的忠心谋略,来调和矛盾。请您用心为我筹划此事。” 王戎说:“您首先倡义兵,匡正安定晋室大业,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然而论功行赏,没有遍及有功之人,朝廷内外失望,人有二心。现在二王带兵百万,势不可挡。您若以王的身份回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寻求安定的计策。“司马囧的谋臣葛旟发怒说:“自汉魏以来,王公失势回府第,难道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吗?发此议论的人当斩。”于是百官震惊害怕,王戎装作药性发作掉进厕所,才能够免于被杀。 王戎因为晋室正处于混乱,仰慕遽伯玉的为人,顺随形式屈伸,没有忠正的节操。自从主管人才选拔授官的事务,他从未任用过出身寒微之士,也没有贬退过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事而沉浮,在官吏内迁转举荐而已。不久被任命为司徒,虽然地位总领三司,却把正事交给同僚。有时骑着小马从便门出去游玩,见到他的人不知他是位列三公的官员。他原来的属下官吏多升为大官,路上遇到他就避开。 他生性喜好谋利,大量收购四面八方的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总嫌不足。又很吝啬,自己舍不得吃穿,天下人说他是病入膏肓。女儿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后来会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他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了回来。家里有好李子,常拿出去卖,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因此在世上受到嘲笑。 王戎后来跟着皇帝北伐,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溃败,王戎又去了邺,跟随皇帝回到洛阳。皇帝西迁长安时,王戎出奔到郏。在危难时期,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未尝有惧怕的样子。时常召集亲朋宾客,终日欢娱。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谥号为“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B.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D.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材料二: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

材料三: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几乎家喻户晓 ,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通常认为,         ,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其实后天的学习和体验有重要影响。为验证鸟类是否能通过学习来辨别筑巢材料的好坏,研究人员用草雀进行了分组比较试验,         ,另一组则只能获得更坚硬、结实的材料。结果发现,之前使用过较软材料的草雀这次都会选择更硬的材料,而此前就使用硬材料的一组草雀并未对两种材料表现出好恶,但在完成一次筑巢后,这些草雀都对硬材料更感兴趣,这说明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例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从小一起长大的异姓好友“竹马之交”,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忘形交”等等。

B.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形式,有称谥号的如:范仲淹称文正;有称籍贯的如:柳宗元称柳河东;有称官 名的如:杜甫称杜工部;有称官地的如:岑参称岑嘉州等等。

C.在古汉语中,表示兼代的官职的词语有:兼、领、行、署、权、假、摄、守等。

D.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可以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

B.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人情:人之常情

C.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亲信

D.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