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时间即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时间即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分的中外名著缩写本随身携带;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须熟诵“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彩;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

请以“文化快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上述话题有关,都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你可以找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发表看法,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断,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自拟一个有特色的题目。

4不少于800字。

 

“文化快餐”要“吃”得适量 为了节省在吃饭上的时间,人们便发明了快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快餐”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文化快餐”。 文化快餐说通俗些,就是把我们因时间少而不能看的大部分名著,改编为电视剧、压缩本等形式,让我们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内容。由于文化快餐的出现我们不必对泱泱书海发愁了,几个月都读不完的作品可在几天内了解。想了解历史的可看看影视剧;学习古诗词的可熟读些名句;想看古代著作的可直接看现成的译文…… 如此看来,文化快餐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呀!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也有许多腐烂变质吃不得的东西。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它不可能完全按原著演,甚至有些为了去迎合观众的胃口而把作品变得面目全非,把野史、正史掺在一起。记得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秦始皇与阿房女》,且不说是不是有阿房女,单拿里面的太子丹来说吧,他在电视剧中与嬴政情同手足,这怎么可能呢?要是这样的话,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恐怕就太不可思议了。虽然电视剧会贴上“戏说”或“本片纯属虚构……”等标签,可它给人的印象却很难改变,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更是把电视剧中的事完全当真。 另外压缩本虽可让我们快速读完,可读起来却感到平淡如水,完全找不到原著的感觉和意境。因为有些作品就是以其语言和抒情取胜,压缩本失掉了这些,当然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只能起到了解大概内容的作用。 文化快餐不可少,因为我们的确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把每一部书的原著都读上一遍,也没必要。然而我们也不可只吃快餐,因为电视剧戏说成分太多,营养有限。因此就需要我们有选择地“吃”,“吃”得适量。 吃到肚子中的快餐有问题只是胃遭点殃,而若是文化快餐有问题的话.糟糕的不单是身体,还有精神。 时间即是财富,财富为了换取时间。 是在紧张之余领悟一次生命,还是在深夜,听着风雨,手捧清茶经历一次人生。也许你喜欢前者,也许你喜欢后者。我,两者都喜欢。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总有其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存在,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一个大的方向和原则。我们可以从其流行的原因入手,分析其存在的理由,特别是社会现实的实际状况、人们的生存空间、人们的生活节奏,找出其关键性的原因。也可以从后果出发,深入挖掘其弊端,阐述其不利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正反两方面的情况我们都应该考虑到,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者说是简单地否定。所以,在论证过程中的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总体上,谈自己对此的看法。这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的素养,而不是空谈,要有具体的事例,以及切身的体验和思考。若你擅长说理,不妨用议论文来写;若你善于叙事,就用记叙文来写。若要出新亦可以尝试用日记体、散文来写。当然了,前提是你能驾驭好这样的文体。写作中说理与事例相结合。纯粹说理,会使文章显得枯燥,没有说服力;纯粹用事例,显得深度不够,因此应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快餐文化”。本作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就这个话题,可采用的文体也是很宽泛的 ,既可运用形象思维和想像思维的方式编故事,也可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具体——概括思维的方式议论,还可应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等方式写日记、小品文等等。置身于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中,对各种“快餐”现象耳熟能详,一看材料就可进入一种一吐为快的场景中。围绕“文化快餐”这个话题,很快就可拟定一批“有特色的题目”,可完全赞成“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戏说”;可完全反对这种“文化快餐”现象;还可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如拟题为“‘文化快餐’利弊说”、“我看‘文化快餐’”、“文化---快餐?”等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年9月30日是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各地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纪念活动。假如你校也组织以“缅怀烈士、圆‘中国梦’”为主题的宣誓活动,请你写一篇文字不少于150字的宣誓词。

要求:①主题鲜明,将“缅怀烈士”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生动、连贯;

②符合宣誓人的身份和宣誓词的文体;

③文字不少于1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狐兔又重游”中“又”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词的下阕如何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周邦彦的《菩萨蛮》这首词写荷叶的两句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2)《李凭箜篌引》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和表情的两句是                   

(3)《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文采斐然,使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如描写六国的宝藏使用了互文:                  ,齐楚之精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C.故冀之北土纯色为上乘        如斯,而未尝往也      

D.内厩先奔,外厩视弗救          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

3.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

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春从心出

刘心武

(1)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2)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话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3)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4)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5)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6)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

2.结合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下面两句话。

(1)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

(2)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3.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