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有些领导干部,在会上侃侃而...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有些领导干部,在会上侃侃而谈,实际工作中却述而不作,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这种工作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仍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⑥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述而不作: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与①“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语境不合,属于用错对象;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用在③中语境不合;雨后春笋: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用在⑤中用来形容“垃圾食品厂冒出来”属于褒词贬用。答案为B 。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使用,第一,在意义上,成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有些考生以今训古,出现成语误用中最常见的错误——望文生义。第二,每个成语都有确定的适用对象,若扩大或缩小其范围,或者对形似的成语不注意其细微的差异,都很可能导致张冠李戴的错误,比如题中述而不作: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与①“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语境不合,属于用错对象。第三,成语大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使用成语要审慎区别褒贬,否则会导致褒贬不当的错误。例如题中雨后春笋: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用在⑤中用来形容“垃圾食品厂冒出来”属于褒词贬用;第四,成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限制性、修饰性的词的意思矛盾或重复或不能搭配,如果不能注意,会导致搭配不当的错误。第五,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国,古人在讲话时有谦敬之别,成语带有浓厚的古代文化印记,如果我们在使用时不加注意,就会造成谦敬的错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第六,有不少成语在字形、读音上十分相似,在词义上也有相近之处,稍不留意就会误用,出现形近意混的错误。题中几个成语都是语意不合。第七,有些考生使用成语时往往注意不到成语本身意义和句子意思的关系,以至成语本身含义和句子语义重复,出现语义重复的毛病。第八,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固定的语境或固定句式,只能使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如果违背了它们惯常的使用习惯,也会造成误用,出现违背常理的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陶行知希望从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来源Z-x-x-kCom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D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E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

(4)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话“                        ”强调,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

(2)《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句子是:“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国家的耻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淡忘的句子是:“                        。”

(4)《水调歌头》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谷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景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来源:】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李景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B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C.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D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赋”指赋税。其中“赋”原指向君主进献珍贵土特产品“贡”原指向君主缴纳军需用品。

B“弥旬”是满十天的意思。一旬不仅可指十天还可指十岁“年过七旬”中的“旬”即为十岁的意思。

C“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在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所以称之为节度使。

D“治”可以指社会安定太平治世也可以称地方政府的所在地治所。文中的取第二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仁赡军功卓著。在镇守寿州时,刘仁赡成功抵御了周世宗的攻击在周世宗攻破紫金山营寨、南唐君臣震惊害怕的情况下刘仁赡独自坚守城池。

B刘仁赡有治政才能。曾担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等职,他所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

C刘仁赡忠君守节。当南唐君主奉上奏章向周称臣并表示愿意割让土地之时,刘仁赡仍以死守城;他病逝后,受到了南唐、周两国君主的追封。

D刘仁赡能大义灭亲。他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病重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得知后立刻命人斩杀刘崇谏。周廷构在中门大哭要救刘崇谏,也没能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

(2)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学科网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学科网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学科网

B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学科网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学科网

D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学科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