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话“                        ”强调,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

(2)《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句子是:“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国家的耻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淡忘的句子是:“                        。”

(4)《水调歌头》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蟪”“ 佛狸”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谷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景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来源:】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李景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B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C.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D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赋”指赋税。其中“赋”原指向君主进献珍贵土特产品“贡”原指向君主缴纳军需用品。

B“弥旬”是满十天的意思。一旬不仅可指十天还可指十岁“年过七旬”中的“旬”即为十岁的意思。

C“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在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所以称之为节度使。

D“治”可以指社会安定太平治世也可以称地方政府的所在地治所。文中的取第二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仁赡军功卓著。在镇守寿州时,刘仁赡成功抵御了周世宗的攻击在周世宗攻破紫金山营寨、南唐君臣震惊害怕的情况下刘仁赡独自坚守城池。

B刘仁赡有治政才能。曾担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等职,他所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

C刘仁赡忠君守节。当南唐君主奉上奏章向周称臣并表示愿意割让土地之时,刘仁赡仍以死守城;他病逝后,受到了南唐、周两国君主的追封。

D刘仁赡能大义灭亲。他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病重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得知后立刻命人斩杀刘崇谏。周廷构在中门大哭要救刘崇谏,也没能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

(2)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学科网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学科网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学科网

B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学科网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学科网

D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学科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查看答案

以“我行我素”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演戏要带“三分生”

刘连群

在学生觉得荀慧生的戏总有生疏之处,“没准谱儿”而难学时,荀慧生指出:“这个熟字,摆在哪儿都好,惟独摆在演戏上,要不得。”他说:“熟是应当熟的,但是熟了也容易出许许多多的毛病。”以演《武家坡》的王宝钏这样的熟戏为例,如果坐下化妆就“没精打彩”,上台只是按熟的路数按部就班地唱,戏唱下来了,但“跟没唱一样”。“怎么说呢?自打你存了那个‘又是王宝钏’的念头开始,这出戏已经注定了就是那么回事。”稀松平常,疲疲沓沓,这就属于“熟能生流,也能生油”。“熟”还会使演员凭借嗓子好,武功、水袖功好,脱离剧情和人物,不管是否合适,可着劲儿地唱,拼着力气地耍,“好”是要下来了,却只能落个卖弄。

针对这样的现象,荀慧提出:生!不是全生,也不是半生,而是三分生!所谓“三分生”,其实是在“熟”的前提下的“生”,演熟知熟会的戏要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哪儿生呢?要看到你和角色就存在着个‘生’字,你是你,角色是角色,相差得很远,这就是生。”

演员和角色天然存在着距离,不可能完全合二为一。因此演戏是这一个体逐步走近、深入另一个体的过程,熟只是渐近的一个阶段。仍以王宝钏“打比”:她是谁呢?相府千金;干嘛又挖野菜?跟她爹较劲儿呢……这点儿事谁都知道,用得着老去琢磨吗?用得着。荀慧生说:“只要你每次都对角色有陌生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许多细小的地方没注意,这些新发现就会引着你往角色深里头去,哪怕是戏演完了,它还会扯着你:某处某处还有点儿事儿没琢磨到家呢,下次再唱时,得把它弄明白了。于是乎无尽无休,越研究越透。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三分生”是要演员不断深入探索角色的性格感情,配以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表达出来,使所演角色不断深化、丰满、鲜活。

实践“三分生”的主张,还能让观众看戏时产生持久的兴致。人们通常认为“生书熟戏”,意思是看戏只要故事好,唱、念、做、打精彩,是可以反复欣赏的。其实不然,荀慧生说,“观众眼睛可尖着呐,你挑帘一出来,一看你那份心里满没事儿的神气,观众就明白了:又是她,某某人;又是那么一道汤,对付着听吧。”如此兴味索然,欣赏能持久吗?荀慧生说,“只有你唱戏的对角色有新鲜的感觉,观众才会对你有新鲜的感觉,而且,越新鲜就更新鲜”。“生可以生兴致,你越有兴致,观众也越觉得新鲜,台上就不可能老落死套”。

“由生入熟易,由熟入生难。生到熟是个练的问题,熟到生却是个想的问题,得动脑筋、动心。”这,应是大师留给后学的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选自《文汇报》20151127.有删改)

1.简要概述全文思路。

2.请结合全文概括“熟”给演戏带来的弊病。

3.怎样才能真正贯彻“三分生”的艺术主张?请作简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