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谷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景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来源:】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李景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B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C.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D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赋”指赋税。其中“赋”原指向君主进献珍贵土特产品“贡”原指向君主缴纳军需用品。

B“弥旬”是满十天的意思。一旬不仅可指十天还可指十岁“年过七旬”中的“旬”即为十岁的意思。

C“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在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所以称之为节度使。

D“治”可以指社会安定太平治世也可以称地方政府的所在地治所。文中的取第二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仁赡军功卓著。在镇守寿州时,刘仁赡成功抵御了周世宗的攻击在周世宗攻破紫金山营寨、南唐君臣震惊害怕的情况下刘仁赡独自坚守城池。

B刘仁赡有治政才能。曾担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等职,他所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

C刘仁赡忠君守节。当南唐君主奉上奏章向周称臣并表示愿意割让土地之时,刘仁赡仍以死守城;他病逝后,受到了南唐、周两国君主的追封。

D刘仁赡能大义灭亲。他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病重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得知后立刻命人斩杀刘崇谏。周廷构在中门大哭要救刘崇谏,也没能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

(2)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1.D 2.A 3.D 4.(1)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朝的军队退却,猜测他们害怕了,急忙追赶他们。 (2)周世宗因为它难以攻克,于是将城迁移到下蔡,而恢复它的军镇建置,称为忠正军,说:“我用这来表扬刘仁赡的忠节。 5.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将能断开的先断开,运用排除法逐步缩小范围。如本题中,“命舁仁赡至帐前”的主语应为“世宗”,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又“复使入城”的目的是“养疾”,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语、句式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项对“贡”“赋”的解释有误。“贡”原指向君主进献珍贵土特产品,“赋”原指向君主缴纳军需用品。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随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遂从军赋扩大到来自农田,甚至关市、山林川泽的所有课征物,贡赋逐渐演变成为税收的别称,实为中国古代的税收方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表述错误。“和将领们出城投降”错。原文是“谋与诸将出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D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 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之”,主谓之间。 “意”,猜测、料想。 “急”,急忙、赶快;(2)克、徙、旌。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他的父亲刘金,侍奉杨行密,担任濠州、滁州二州刺史,凭借勇猛闻名。刘仁赡任将领,轻视钱财,尊重将士,法令严肃,年少时就粗通兵书。他在南唐做官,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到的地方都称赞他治理得很好。李景让刘仁赡掌管亲军,任命他为武昌军节度使。周朝的军队攻打淮河一带,先派李谷从寿春进攻,李景派遣大将刘彦贞抵抗周朝的军队,任命刘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守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朝的军队退却,猜测他们害怕了,急忙追赶他们。刘仁赡认为不可,刘彦贞不听,刘仁赡独自按兵不动守卫城池。刘彦贞果然在正阳被打败。 周世宗攻打寿州,把它重重包围,用两船相连装载大炮,从淝河中流炮击寿州城;又把几十万根巨竹捆在一起,上面建造木屋,号称“竹龙”,上面载着士兵来攻城。用各种方法攻城,从正月到四月都没能攻下。而这年非常炎热,连续下了十天的大雨,周军军营水深数尺,淮河、淝河暴涨,炮船和竹龙都漂到南岸,被李景的军队烧了,周军死了很多人。周世宗东赴濠梁,让李重进担任庐州、寿州都招讨使。李景也派遣他的元帅齐王景达等在紫金山安营扎寨,在山下修建夹道连接城中。但是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互猜疑不合,刘仁赡多次请求出战,景达都不允许,刘仁赡因此怨愤叹息而生病。 第二年正月,周世宗又到淮河边,全部攻破紫金山的营寨,毁坏夹道,李景的军队大败,将领大多被俘获,而李景的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有的逃跑,有的投降,都不能坚守,即使是李景君臣也都震惊害怕,奉上奏章称臣,愿意割让土地、进献贡品赋税,以证明降服诚意,但是刘仁赡独自坚守城池,不能攻下。周世宗让李景派来的使者孙晟等到城下告知刘仁赡,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父亲生病,图谋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立即命令斩杀刘崇谏,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大哭着救刘崇谏,没能成功,于是士卒都感动得哭起来,愿意以死守城。 三月,刘仁赡病重,已经不省人事,他的副使孙羽伪造刘仁赡的书信,献城投降。周世宗命人将刘仁赡抬到营帐前,感叹了很久,赐给刘仁赡玉带、御马,又让他回城养病,这一天刘仁赡死了。诏书写道:“刘仁赡对他所侍奉的人竭尽忠诚,坚守节操没有亏损,前代的名臣,有几个人可以与他相比!”于是任命刘仁赡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刘仁赡没能接受任命就死了,享年五十八岁。 周世宗派遣使者吊唁刘仁赡,丧事由官府提供费用,追封他为彭城郡王,让他的儿子刘崇赞担任怀州刺史。李景听说刘仁赡去世,也追赠他为太师。寿州原来的治所寿春,周世宗因为它难以攻克,于是将城迁移到下蔡,而恢复它的军镇建置,称为忠正军,说:“我用这来表扬刘仁赡的忠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学科网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学科网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学科网

B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学科网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学科网

D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学科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查看答案

以“我行我素”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演戏要带“三分生”

刘连群

在学生觉得荀慧生的戏总有生疏之处,“没准谱儿”而难学时,荀慧生指出:“这个熟字,摆在哪儿都好,惟独摆在演戏上,要不得。”他说:“熟是应当熟的,但是熟了也容易出许许多多的毛病。”以演《武家坡》的王宝钏这样的熟戏为例,如果坐下化妆就“没精打彩”,上台只是按熟的路数按部就班地唱,戏唱下来了,但“跟没唱一样”。“怎么说呢?自打你存了那个‘又是王宝钏’的念头开始,这出戏已经注定了就是那么回事。”稀松平常,疲疲沓沓,这就属于“熟能生流,也能生油”。“熟”还会使演员凭借嗓子好,武功、水袖功好,脱离剧情和人物,不管是否合适,可着劲儿地唱,拼着力气地耍,“好”是要下来了,却只能落个卖弄。

针对这样的现象,荀慧提出:生!不是全生,也不是半生,而是三分生!所谓“三分生”,其实是在“熟”的前提下的“生”,演熟知熟会的戏要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哪儿生呢?要看到你和角色就存在着个‘生’字,你是你,角色是角色,相差得很远,这就是生。”

演员和角色天然存在着距离,不可能完全合二为一。因此演戏是这一个体逐步走近、深入另一个体的过程,熟只是渐近的一个阶段。仍以王宝钏“打比”:她是谁呢?相府千金;干嘛又挖野菜?跟她爹较劲儿呢……这点儿事谁都知道,用得着老去琢磨吗?用得着。荀慧生说:“只要你每次都对角色有陌生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许多细小的地方没注意,这些新发现就会引着你往角色深里头去,哪怕是戏演完了,它还会扯着你:某处某处还有点儿事儿没琢磨到家呢,下次再唱时,得把它弄明白了。于是乎无尽无休,越研究越透。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三分生”是要演员不断深入探索角色的性格感情,配以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表达出来,使所演角色不断深化、丰满、鲜活。

实践“三分生”的主张,还能让观众看戏时产生持久的兴致。人们通常认为“生书熟戏”,意思是看戏只要故事好,唱、念、做、打精彩,是可以反复欣赏的。其实不然,荀慧生说,“观众眼睛可尖着呐,你挑帘一出来,一看你那份心里满没事儿的神气,观众就明白了:又是她,某某人;又是那么一道汤,对付着听吧。”如此兴味索然,欣赏能持久吗?荀慧生说,“只有你唱戏的对角色有新鲜的感觉,观众才会对你有新鲜的感觉,而且,越新鲜就更新鲜”。“生可以生兴致,你越有兴致,观众也越觉得新鲜,台上就不可能老落死套”。

“由生入熟易,由熟入生难。生到熟是个练的问题,熟到生却是个想的问题,得动脑筋、动心。”这,应是大师留给后学的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选自《文汇报》20151127.有删改)

1.简要概述全文思路。

2.请结合全文概括“熟”给演戏带来的弊病。

3.怎样才能真正贯彻“三分生”的艺术主张?请作简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在邦域之中矣,                            。(《季氏将伐颛臾》)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季氏将伐颛臾》)

(3)不在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4)                            ,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5)察邻国之政,                            。(《寡人之于国也》)

(6)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8)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孟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