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缵字伯绪。起家秘书郎,时年十七。好学,兄缅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缵字伯绪。起家秘书郎,时年十七。好学,兄缅有书万余卷,昼夜披读,殆不辍手。秘书郎有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乃可言优仕矣。”如此数载,方迁任太子舍人。普通初,魏遣彭城人刘善明诣京师请和,求识缵。缵时年二十三,善明见而嗟服。累迁长史兼侍中,时人以为早达。河东裴子野曰:“张吏部在喉舌之任,已恨其晚矣。”子野初未与缵遇,便虚相推重,因为忘年之交。 大通三年,入为度支尚书,母忧去职。服阕,出为吴兴大守。缵治郡,省烦苛,务清静,民吏便之。大同二年,征为吏部尚书。缵居选,其后门寒素,有一介皆见引拔,不为贵要屈意,人士翕然称之。 九年,迁宣惠将军、丹阳尹,未拜,改为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缵至州,停遣十郡慰劳,解放老疾吏役及关市戍逻先所防人,一皆省并。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缵在政四年,流人自归,户口增益十余万,州境大安。太清二年,征为领军,俄改授宁蛮校尉。缵初闻邵陵王纶当代己为湘州,其后定用河东王誉,缵素轻少王,州府候迎及资待甚薄,誉深衔之。及至州,遂托疾不见缵,仍检括州府庶事,留缵不遣。会闻侯景寇京师,缵寻弃其部伍,单舸赴江陵。既至,前刺史岳阳王詧闻贼陷京师,因不受代。州助防杜岸绐缵,缵信之,与结盟约,因夜遁入山。岸反以告詧,仍遣岸帅军追缵。俘送之。其年,詧举兵袭江陵,常载缵随后。及军退败,行至湕水南,防守缵者虑追兵至,遂害之,弃尸而去,时年五十一。谥简宪公。  

(选自《梁书•张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

B.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

C.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

D.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秘书郎,三国魏始置,属秘书省,专为朝臣写奏章或为皇帝起草诏令。

B.四部书,中国古代书籍的四大类,隋唐后指经、史、子、集,后用以泛指群书。

C.“母忧去职”在文中的意思是张缵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为母亲守孝。

D.后门、寒素的意思相同,都是比喻寒微的门第,文中指出身家世清贫低微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缵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张缵特别热爱学习,他的兄长张缅有藏书一万多卷,张缵夜以继日阅读书籍,几乎达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B.张缵年少显达,备受推崇。张缵担任秘书郎时才十七岁,二十三岁时就深受魏朝刘善明的敬佩,河东裴子野在没见到张缵时就很推崇他。

C.张缵为政清简,百姓感戴。张缵在任吴兴太守时减去烦琐事物,百姓、官吏都感到便利;在任相州刺史时政治清明,很多流亡外地的人都回来了。

D.张缵不畏权贵,最终被害。张缵看不起河东王誉,对他十分冷淡,誉也因此没有让张缵离任,最终因这个原因张缵被河东王誉的手下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野初未与缵遇,便虚相推重,因为忘年之交。

(2)州助防杜岸绐缵,缵信之,与结盟约,因夜遁入山。

 

1.C 2.A 3.D 4.(1)裴子野当初还没有与张缵相遇时,就虚心地推崇他,因此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2)州助防杜岸欺骗张缵,张缵相信了他并与他结盟,在夜间趁机躲避到山中去。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这段话断句主要理解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世家大族由平民当官时选择职位,然后等待位次入补,他们任此职,按照惯例几百天便迁任他职。张缵坚决请求不转迁,想看完阁内图书”。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 项“专为朝臣写奏章或为皇帝起草诏令”错误,从下文“秘书郎有四员……遍观阁内图籍”推断可知,秘书郎,掌管图书经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官名。三国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南朝士族子弟以为出身之官。唐代一度改称“兰台郎”。后魏后各代另置校书郎校雠典籍,订正讹误,以秘书郎专管图书收藏及校写。官名。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结合文本内容“岸反以告詧,仍遣岸帅军追缵。俘送之。其年,詧举兵袭江陵,常载缵随后。及军退败,行至湕水南,防守缵者虑追兵至,遂害之,弃尸而去”可知,“因这个原因张缵被河东王誉的手下杀死”错误,杀死张缵的是前刺史岳阳王詧的手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结合文本内容“岸反以告詧,仍遣岸帅军追缵。俘送之。其年,詧举兵袭江陵,常载缵随后。及军退败,行至湕水南,防守缵者虑追兵至,遂害之,弃尸而去”可知,“因这个原因张缵被河东王誉的手下杀死”错误,杀死张缵的是前刺史岳阳王詧的手下。 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保留“裴子野”“ 张缵”,“相”译为互相,“推重”译为推崇,“因为”译为因此。(2)“绐”译为欺骗,“因”译为趁机,“遁”译为躲避,“之”代词。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相”“因为”“因”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张缵字伯绪。开始为官就被征召为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张缵好学,兄长张缅藏书有万余卷,他昼夜苦读,几乎从不停手。秘书郎有四人,宋、齐以来,成为世家大族由平民当官时选择职位,然后等待位次入补,他们任此职,按照惯例几百天便迁任他职。张缵坚决请求不转迁,想看完阁内图书。曾拿着“经史子集”四部书目说:“如果把这些书读完了,才可以说学有余力,然后做官。”如此数年,才迁任太子舍人。普通初年,北魏派遣彭城人刘善明到京城来请求讲和,要求认识缵。张缵当年二十三岁,刘善明见了张缵极为佩服。张缵屡次迁升为长史兼任侍中,当时的人认为他年少显达。河东人裴子野说:“张吏部在重要部门任职,已经遗憾任命晚了。”裴子野当初还没有与张缵相遇时,就虚心地推崇他,因此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大通三年,入朝任度支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出任吴兴太守。张缵治理郡政,减去烦琐的事务,为政清简百姓、官吏都感到便利。大同二年,征入朝廷任吏部尚书。张缵担任遴选官员的官职,凡是家世寒素的人只要符合条件的人都会被引荐、提拔,不被显贵的官吏改变主意,士人一致称赞他。大同九年,迁任为宣惠将军、丹阳尹,未受任,改为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缵到了湘州,停止派遣十郡的慰劳,遣散了年老有病的胥吏和差役,以及关市戍守巡逻的先前处所的防卫人员,全部剪裁合并。湘州边界的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处的地方,不服从历届官府的管理,因为这些政治措施而归附。张缵任政四年,流浪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户口增加到十多万,湘州境内特别安宁。太清二年,征召任命为领军,不久改任为宁蛮校尉。张缵开始听说是邵陵王萧纶要代替自己任湘州刺史,后来的决定是任用河东王萧誉,张缵平时就轻视萧誉,州府候迎的礼节以及物资待遇就特别微薄,萧誉十分恼怒。到了湘州,就托病不见张缵,去考察州府的事情,留下张缵不让他离任。这时,张缵听说侯景侵犯京城,就丢下部队,乘一条船到江陵去。到了之后,前任刺史岳阳王萧詧听说侯景已经占领京城,因此不让张缵接替自己。州助防杜岸欺骗张缵,张缵相信了他并与他结盟,趁机在夜躲避到山中去。杜岸然后把这件事告诉给萧詧,萧詧派杜岸率军追张缵。把张缵俘虏并且送给萧詧。这一年,萧詧举兵袭击江陵,经常用车载着张缵随后。当军队退败时,行到湕水南,防守张缵的人担心追兵会来,于是就杀死他,弃尸而去,张缵时年五十一岁。谥为简宪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祷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根据要求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俄国诗人巴尔蒙特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对面的群山。”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这个世界的美丽与感动就像太阳一样,虽然有时会被乌云遮住,但是,她存在着,永远把我们的道路照亮。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得抄袭或套作;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

 

查看答案

阅读下段文字,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文语句衔接流畅自然。

在陶行知看来,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_______,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上来讲,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__________,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站在这位于雨林第三群落的空中走廊上,见谷两旁有望不断的古树,有数不清的佳木,有看不尽的名杉。____________________置身此等仙境,我焉能不顿生“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觉!

①昂首上观,雨林第四群落的伟岸乔木,仍是高难企及

②耳畔有幽禽唱合,婉转清扬……

③它们青幢碧盖,浓绿生云。

④我仅能从它们亲吻蓝天的树冠的缝隙中,偶见几抹金亮的光束,如探照灯般地投射进来。

⑤谷下有清溪湍湍,叮叮咚咚;

⑥低头下望,雨林第二群落的树木,尽收眼底。

A.⑥③①④②⑤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④⑥③⑤②    D.⑥③⑤②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