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             ,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B.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C.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D.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背道而驰

 

B 【解析】 试题分析:先关注三个成语或俗语的含义。“背道而驰”比喻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符合第一句句意“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缘木求鱼”比喻方法不对头,劳而无功;“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与句三中“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相符。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10岁时就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1935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 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清,仿佛迷宫。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3件作品: 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总统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评选征集的改建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同时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4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8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23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15万名参观者。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11的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世纪70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 要为自己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1997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它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他告诉儿子们:建筑师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990年,他和儿子贝礼中还因合作设计洛衫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衫矶美化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艺术家。他的建筑设计外在表现选择了西方的范式——现代建筑、几何学等,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自然融通、刚柔相济。

(《“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

②贝聿铭深知法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不信任,他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把这个项目单独交给贝聿铭。

(《贝聿铭:建 筑界的外交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肯尼的家族最后采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理念,并且受到肯尼迪遗孀的特别赏识。

B作为一个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身上的多重文化性,使他能够同时拥有东西文化的精华,并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C纽约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而聘用贝聿铭,让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变得小有名气。

D由于法国人的反对,迫于压力的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既要考虑“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又要做到两种建筑艺术的对接。

E贝聿铭虽然身在外国,但仍心系祖国,骨子里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念情怀,同时对祖国的发展与未来充满信心。

(2)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本篇传记在选材、人物塑造、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贝聿铭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                                ”表现君子博学并且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的佳句营造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 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2.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至禹父徙家莲勺。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及禹壮,至长安学,从沛郡施雠受《易》,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奏寝,罢归故宫。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说《论语》。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

元帝崩,成帝即位,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宽中食邑八百户,禹六百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秋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经学,敬重师傅。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宣未尝得至后堂。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

(节选自《汉书﹒张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B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C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D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论”是指论纂,编纂,“语”指言论,“论语”即是经过整理编纂的言论。

B.“甘露”与“初元”一样,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

C“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禹对《周易》《论语》这些经书都很精通,得到了萧望之的赞赏,萧望之建议皇上试用张禹当官。这个建议很快就批复下来了。

B.张禹与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一起兼任尚书。王凤名为辅政,实为专权,张禹内心感到很不安,为回避与王凤共事,多次托病上书请求辞职回乡。

C.张禹比较喜欢戴崇,戴崇拜访张禹,张禹每次都将戴崇带到后堂共同进餐,让妇女陪酒,令优人唱歌跳舞来助兴,直到深夜才散席。

D.张禹对彭宣敬而远之,彭宣拜访张禹,张禹则在便坐接待他,与他谈今论古,用餐也非常简单,从来不邀请彭宣到后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

(2)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游记》这部小说现在不大用社会政治观点去解读,不再用诸如“反抗”啊、“人民斗争”啊去看孙悟空大闹天宫与他们去西天取经,而是回到“五四”前后,接受胡适等人的观点,认为“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实出于游戏”。这样,这部小说除了可供人们怡性悦情、消遣娱乐之外,似乎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了。其实,这部小说真如明代人说的,“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这个“至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求其放心”的“修心”之道,以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西游记》中的大量笔墨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是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这与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有相通之处,实际上都可归结为个人的身心修养。小说特别选用了“心猿”这一典型的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将他当作人心的幻象来刻画。孙悟空开始大闹天宫,就是处于“放心”的状态,即其心放纵,无法无天,不合规范。然后他被压在五行山下,喻示“定心”。再后经过了漫长的取经道路,喻意其整个“明心见性”的过程,最后达到“魔灭尽”,“道归根”而“心猿归正”,修成正果。所以小说的实际构架是一个“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这是作者预设的理性框架。但实际上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积淀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这就使《西游记》在具体的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有所突破与超越,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具体而言,假如说前七回主观上想谴责“放心”之害,而在客观上倒是赞颂了自由和个性的话,那么以第七回“定心”为转机,以后取经“修心”的过程,就是反复说明了师徒四人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也清除了内心的魔障,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孙悟空最终成了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忍辱负重,能团结协作,且能保持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人性美的象征。当然孙悟空这样神通广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他所求的真经,所成的正果也不同于我们追求的真理与我们的梦。但其精神,即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性,还是应该向慕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

正因为《西游记》的趣味性比较强,所以目前很受大众传媒青睐,包括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动漫等不断地将它改编,这往往会使一些中国的读者感到非常别扭。比如像看到一部日本的《西游记》电视剧,明明是唐代的人物却穿上了日本印象中中国人该穿的旗袍,让唐僧的师父像日本和尚那样生儿育女,乃至让唐僧变成了一个穿着洁白的袈裟的靓丽女性,且与爱徒孙悟空相爱着时,就会有一种“糟蹋”了原作的感觉。但我觉得,即便如此,从中也可见到他们对这部名著的当代价值的认同之处。据这部电视的“剧情介绍”说:“这是中国明代的小说。为了追寻维护世界和平的经书,孙悟空、沙悟净、猪八戒追随三藏法师出发前去天竺。途中,师徒四人击退了袭击他们的妖怪。这个描述作为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伙伴的故事,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一直让人着迷。”这是他们对《西游记》的一种解读与接受。接受的正是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有价值的精神。当然,他们的改编是为了他们的现代的国人看的,自然要考虑特定的接受对象,只要他们正面地传播我们的文学经典的积极精神,都应该抱欢迎的态度。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也是这样。

1.下面《西游记》中的故事,不属于“求放心”“致良知的一项是(  )”

A. 猪八戒迷恋嫦娥美貌,触犯天条,被贬下界,却有看上高老庄高小姐,唐僧、孙悟空到来后,将其降服,在观音点化下皈依佛门,终成正果。

B. 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设计抓住唐僧,并大战孙悟空,凭借三昧真火将孙悟空烧跑。观音用莲花宝座和天罡刀将其制服,成了善财童子。

C. 五庄观中,镇元子大仙因孙悟空等人偷吃人参果,打坏人生果树,非常生气,用法术惩罚师徒四人,最后观音使果树复生,人参果复原,这才平息了镇元子大仙的怒气,最终镇原子和孙悟空成了朋友。

D. 天竺国,玉兔精贪恋人间繁华,变作天竺国公主。她见唐僧英俊,想尽办法嫁给唐僧,最后,太阴星君和嫦娥仙子下凡,收回玉兔精,使其回广寒宫继续修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胡适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实出于游戏”。这样,这部小说除了可供人们怡性悦情、消遣娱乐之外,似乎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了。

B.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求其放心”的“修心”之道,以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二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C.心学“求放心”、“致良知”,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可归结为个人的身心修养。

D.国外将《西游记》不断改编,受到观众的青睐,是因为《西游记》趣味性强,并且国外改编者理解了小说内涵,可见,我国古典名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承恩设计的理性框架是一个“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但实际上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B孙悟空在取经中过程中,不断扫除外部邪恶,清除内心魔障,最终,完成了人性升华,成了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忍辱负重,能团结协作,且能保持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人性美的象征。

C孙悟空在取经中所展现出的精神是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性,作者认为这是应该向慕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

D.作者认为,虽然各国对《西游记》有不同的解读和接受,但他们接受的是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有价值的精神,传播的是我们经典文学中的积极精神,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