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游记》这部小说现在不大用社会政治观点去解读,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游记》这部小说现在不大用社会政治观点去解读,不再用诸如“反抗”啊、“人民斗争”啊去看孙悟空大闹天宫与他们去西天取经,而是回到“五四”前后,接受胡适等人的观点,认为“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实出于游戏”。这样,这部小说除了可供人们怡性悦情、消遣娱乐之外,似乎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了。其实,这部小说真如明代人说的,“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这个“至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求其放心”的“修心”之道,以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西游记》中的大量笔墨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是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这与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有相通之处,实际上都可归结为个人的身心修养。小说特别选用了“心猿”这一典型的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将他当作人心的幻象来刻画。孙悟空开始大闹天宫,就是处于“放心”的状态,即其心放纵,无法无天,不合规范。然后他被压在五行山下,喻示“定心”。再后经过了漫长的取经道路,喻意其整个“明心见性”的过程,最后达到“魔灭尽”,“道归根”而“心猿归正”,修成正果。所以小说的实际构架是一个“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这是作者预设的理性框架。但实际上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积淀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这就使《西游记》在具体的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有所突破与超越,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具体而言,假如说前七回主观上想谴责“放心”之害,而在客观上倒是赞颂了自由和个性的话,那么以第七回“定心”为转机,以后取经“修心”的过程,就是反复说明了师徒四人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也清除了内心的魔障,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孙悟空最终成了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忍辱负重,能团结协作,且能保持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人性美的象征。当然孙悟空这样神通广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他所求的真经,所成的正果也不同于我们追求的真理与我们的梦。但其精神,即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性,还是应该向慕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

正因为《西游记》的趣味性比较强,所以目前很受大众传媒青睐,包括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动漫等不断地将它改编,这往往会使一些中国的读者感到非常别扭。比如像看到一部日本的《西游记》电视剧,明明是唐代的人物却穿上了日本印象中中国人该穿的旗袍,让唐僧的师父像日本和尚那样生儿育女,乃至让唐僧变成了一个穿着洁白的袈裟的靓丽女性,且与爱徒孙悟空相爱着时,就会有一种“糟蹋”了原作的感觉。但我觉得,即便如此,从中也可见到他们对这部名著的当代价值的认同之处。据这部电视的“剧情介绍”说:“这是中国明代的小说。为了追寻维护世界和平的经书,孙悟空、沙悟净、猪八戒追随三藏法师出发前去天竺。途中,师徒四人击退了袭击他们的妖怪。这个描述作为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伙伴的故事,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一直让人着迷。”这是他们对《西游记》的一种解读与接受。接受的正是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有价值的精神。当然,他们的改编是为了他们的现代的国人看的,自然要考虑特定的接受对象,只要他们正面地传播我们的文学经典的积极精神,都应该抱欢迎的态度。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也是这样。

1.下面《西游记》中的故事,不属于“求放心”“致良知的一项是(  )”

A. 猪八戒迷恋嫦娥美貌,触犯天条,被贬下界,却有看上高老庄高小姐,唐僧、孙悟空到来后,将其降服,在观音点化下皈依佛门,终成正果。

B. 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设计抓住唐僧,并大战孙悟空,凭借三昧真火将孙悟空烧跑。观音用莲花宝座和天罡刀将其制服,成了善财童子。

C. 五庄观中,镇元子大仙因孙悟空等人偷吃人参果,打坏人生果树,非常生气,用法术惩罚师徒四人,最后观音使果树复生,人参果复原,这才平息了镇元子大仙的怒气,最终镇原子和孙悟空成了朋友。

D. 天竺国,玉兔精贪恋人间繁华,变作天竺国公主。她见唐僧英俊,想尽办法嫁给唐僧,最后,太阴星君和嫦娥仙子下凡,收回玉兔精,使其回广寒宫继续修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胡适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实出于游戏”。这样,这部小说除了可供人们怡性悦情、消遣娱乐之外,似乎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了。

B.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求其放心”的“修心”之道,以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二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C.心学“求放心”、“致良知”,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可归结为个人的身心修养。

D.国外将《西游记》不断改编,受到观众的青睐,是因为《西游记》趣味性强,并且国外改编者理解了小说内涵,可见,我国古典名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承恩设计的理性框架是一个“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但实际上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B孙悟空在取经中过程中,不断扫除外部邪恶,清除内心魔障,最终,完成了人性升华,成了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忍辱负重,能团结协作,且能保持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人性美的象征。

C孙悟空在取经中所展现出的精神是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性,作者认为这是应该向慕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

D.作者认为,虽然各国对《西游记》有不同的解读和接受,但他们接受的是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有价值的精神,传播的是我们经典文学中的积极精神,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

 

1.C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C项的镇元子大仙并没有受到外物的迷惑而放纵不羁,只是因孙悟空等人偷吃人参果,打坏人生果树,非常生气罢了。不符合“求放心”、“致良知”的意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C项,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曲解文意,“似乎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了”错,文中说“从中也可见到他们对这部名著的当代价值的认同之处;接受的正是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有价值的精神”可见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B项曲解文意,“二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错,文中并没有把这点归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目的。D项,曲解文意“并且国外改编者理解了小说内涵”错,原文说“他们的改编是为了他们的现代的国人看的,自然要考虑特定的接受对象”,所举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国外的改编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篇小说的内涵。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三个选项都是对文章细微之处的曲解。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偷换概念,“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错,这并不是心学本身的体现,而是《西游记》这部作品体现出来的。原文是“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积淀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这就使《西游记》在具体的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有所突破与超越,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偷换概念,“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错,这并不是心学本身的体现,而是《西游记》这部作品体现出来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要增设一名部门经理,本单位的员工张某、王某都相当符合条件,大家都劝他俩竞聘。张某表示对竞聘没有太大兴趣,只想过平淡的生活。而王某态度不同,积极准备,想通过此次竞聘取得相应岗位。

对这两个人的做法,人们的看法不一。你更认同哪一个人的做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这幅关于手机的漫画,请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画面内涵;③不超过4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 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 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 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 万晨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                                 。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③②④①⑤

C④③⑥②①⑤      D④②⑥③⑤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B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良好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C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五对父子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

D李国民是河北省15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中的一员,他说:“农民从观望到向我们吐露心声,他们的话对我们这些干部很有感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